关于加强我区急救中心和急救队伍的建设 提案委员:董 杰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来源: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一、北京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及现状

  1983年意大利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兴建了北京急救中心, 1988年3月25日正式投入运转,同时开通了"120"急救电话。2004年增设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05年进行部分功能转型,撤销了院内医疗部分。目前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等任务,院前急救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北京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各区县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模式多为属地管理的依托附属医院型。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应急管理需要,部分区县逐步把120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设为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东城区编制20,朝阳区253,海淀99,顺义178,通州80,房山64,延庆16。政府的大力扶持及资金投入,使得以上区县应急管理和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北京市大兴区的基本概况 

  大兴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拥有三座新城的郊区县。区政府所在地大兴新城距市区南三环仅13公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大兴亦庄镇内迅速崛起的又一座新城;大兴航空新城随着大兴机场的投入迅速崛起。

  大兴交通便利,行政辖区5个街道办事处、5个地区办事处、9个镇;行政区划面积1031平方公里,2018年大兴区常住人口为162.9万,常住外来人口64.0万人。

  随着大兴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兴区人口的快速扩张及人们急救意识的提高,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按照卫生部2008年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每5-10万人口设立1部救护车,即建立1个急救站点,大兴区院前急救网点建设有很大缺口,大兴区院前急救网络现状、运行管理机制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院前急救需求。

  三、大兴区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现状

  (一)、区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现状

  全区依托大兴区人民医院设有1个120急救分中心和依托乡镇卫生院的13个急救工作站,由市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

  1、车辆情况

  目前全区现有急救车42辆,实际运行17辆(急救分中心4辆, 13个急救工作站,一半车辆因维护保养、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未运行)。

  2、人员情况

  急救分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2名,其中编内15名、编外37名。13个社区中心卫生院的13个急救工作站均为兼职人员,急救站无固定专职院前急救人员,多数由急救站所在卫生院内的临床人员兼职。现全区共有47名担架员,每辆急救车配备一名担架员。

  3、待遇情况

  由于我区院前急救网络无独立机构和人员编制,急救人员多为编外人员,待遇偏低。

  (二)、加强急救中心和应急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上级有要求

  按照《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3号)、《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等文件精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的组织实施,持续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发展投入,保障本行政区域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需要相适应。

  2、群众有需求

  2014年以来,北京市各类急救需求以6%—10%的平均速度逐年递增,大兴区各类急救需求以18%—35%的高速度增长,出车辆从占全市总量的5.2%递增到6.4%,急救需求迅猛增加与急救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2017年为例,在全程服务保障各类重大活动出车652次的基础上,全区群众共拨打120求助32495次,区120急救分中心累计出车24794次、日出车68次,急救反应时间30分钟,呼叫满足率为76.3%,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随着大兴机场的投入使用,大兴区的应急保障任务将快速增加,应急保障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管理不顺畅

  由于没有独立机构与人员编制,区急救分中心、急救站没有固定专职人员,多为编外人员补充和临床人员兼职,区急救分中心对各急救站只有业务指导权、没有整体管理权,加之缺乏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区人民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负担较重等等,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全区院前急救水平。目前,全市共有7个区成立了独立法人的急救分中心,其中朝阳等3个区为完全独立法人单位,顺义等4个区为依托医院独立法人单位。

  四、加强急救中心和应急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成立大兴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机构设置

  参考兄弟区县成熟做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拟成立大兴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区卫生计生委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依托区人民医院管理。

  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市救护车管理办法》和《关于落实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员配置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每3万人配置1辆院前急救用车,每辆救护车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各1人,担架工2人,共5人,每个站点管理人员1-2人。按常住人口176.1万核算,应配救护车58辆。结合我区的情况,拟逐步配置车辆达到40辆,按照每车20人标准,4班4运转,急救车运转20辆(另一半备勤、保障),应配备20*20=400人,管理人员10名,共410人。考虑实际情况,只核定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8*20+10=170人),共需编制170名。司机及担架工通过合同制或与相关劳务派遣公司合作的方式招聘。

  2、机构职责

  接受北京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和行业管理;承担辖区日常院前医疗急救任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等任务;负责辖区急救站的行业管理、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指挥、调度本辖区内院前救护车辆。

  3、运行机制

  (1)、实行一体管理

  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由区人民医院一体化管理,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由区人民医院统筹负责,设立急救站的卫生院(医院),只需提供工作场地。

  (2)、发挥调度职能

  在区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和市急救中心的统一调度下,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充分发挥分中心的调度职能。调度人员24小时实时监管全区急救车辆运行情况,负责全区20辆救护车的急救资源调配,防止出现急救空白区。做到指挥、调度、协调、质量监控、数据统计分析,向患者或家属进行电话回访等工作。

  (3)、完善监管机制

  与下属急救站实行统一管理,各急救站所在站点提供房屋的后勤保障。通过建立管理考核标准和急救站目标责任制,实现对全区急救站点网络监管,包括对医、护、司等人员的统一调配,急救车辆的统一管理。

  (4)、加强管理考核

  包括加强急救医务人员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定期考核、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质量监管;成立专家督导组,建立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提升队伍救治及救援能力,提高区急救网络的服务水平。

  (5)、完善绩效机制

  建立人员轮岗机制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工作量和质量指标的基础上,给予基层急救站人员发放津贴或奖励,激发急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6)、合理配置资源

  以距离定半径、社区定半径或时间定半径的形式,适时调整或增加急救站,科学合理布局急救网络站点,保证每个急救站充分发挥急救功能,避免资源浪费。

  4、成本测算

  (1)、人员成本预计。人员成本包括:人员工资、社会保险及公积金等费用。分中心科室主任、财务、统计、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员2017年人力资源成本每月89.76万元,如将人员补齐,且医生、护士、司机各半数人员在编情况下测算成本每月为108.05万元。每天四辆车(四班制)运营,测算人力成本为每辆车23.81万元(管理、财务、调度除外)。各急救站按每辆车(3班制),按分中心标准测算人力资源成本每月为17.85万元。除分中心外,急救站如增加至17辆车共计每月303.52万元。

  综上,全区院前急救人力资源成本测算每月合计为411.57万元,测算全年合计为4938.84万元。

  (2)、车辆成本预计。车辆成本包括:燃油费、车辆保险费、保养费及过路过桥费等。年均燃油费用(运转的14辆计算)共计123.12万元,年均车辆维修费用(运转的14辆计算)共计83.27万元,年均车辆保险费(28辆车)共计24.63万元,以上合计231.02万元。运营车辆增加及现有车辆老化,测算车辆成本将会逐年增加。

  5、实施步骤

  (1)、过渡期

  目前各急救站工作人员,既有编内又有编外人员,本着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需在过渡时期借调部分所属卫生院的人员作为过渡人员补充急救站资源,由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统一管理。同时,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根据招聘人员情况,逐步替换借调人员。

  (2)、稳定期

  本着自愿的原则,各急救站现有在编人员可申请调入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编外人员经考核,符合进编条件的可招聘为区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在编人员,不符合进编条件的签订《劳动合同》或通过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的方式招聘。

  (二)、增加人事编制促进急救网络建设

  依据大兴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结合社会需求,政府人事部门给予院前急救网络独立全额事业单位编制(200余个),稳定并增加120急救大兴分中心和13个急救站院前急救队伍的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稳定急救人员队伍。

  (三)、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急救网络硬件的建设

  全区院前急救人力资源成本巨大,现阶段120急救大兴分中心依托大兴区人民医院和13个乡镇卫生院的急救站,因政府没有专项补助,给各临床单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单就大兴区人民医院每年为此支付1500万左右。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每年设立应急网络建设专款,确保大兴区应急网络的正常运转,提高辖区内应急能力的建设。

  (四)、尽量减少非应急救治的保障任务

  随着我区的飞速发展,政府事务性工作增加迅速,如各种会议、演练活动等均指派120急救大兴分中心进行保障工作,本就人员、车辆紧张的120急救大兴分中心应急救治能力受到极大影响,一致有急救患者呼叫时无法救治

  为尽快适应我区的高速发展,提升我区的应急救治能力,政府需高度重视,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急救网络建设巨大支持,进一步调整目前网络布局,统一调配和整合急救资源,合理规划网络布局,使现有的急救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办理报告

  董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区急救中心和急救队伍的建设》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区卫生健康委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兴区院前急救基本情况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兴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强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区域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有效性和满意度,努力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相适应,与“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相符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1.站点设置及车辆配备。根据我区区域面积、人口分布、急救需求等情况,全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区120急救分中心为龙头,以16个急救站为网底的区镇两级急救体系。区120急救分中心依托区人民医院设立,16个急救站分别依托2家三级医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及14家卫生院(黄村、西红门、旧宫、亦庄、安定、礼贤、榆垡、采育、庞各庄、青云店、魏善庄、瀛海、长子营、北臧村)设立,均为24小时运行站点。目前,全区拥有救护车51辆(2019年新购置14辆,2020年新购置9辆,其中负压车3辆),每天24小时运营救护车20辆。

  2.人员情况。全区现有相对固定的院前急救人员合计190人(含医、护、司及管理、调度人员),其中编制内40人,合同制150人。医务人员以大专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2017年3月起,根据《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要求配备担架员,目前全区共有69名,其中分中心17名,各站合计52名,根据实际出车量每站配备3-4名不等,由区人民医院招聘、培训后,全区统筹使用。

  3.管理及运行情况。区内各院前急救机构接受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急救分中心直接依托并受区人民医院运营管理,各急救站的运行管理依托其所在医疗机构开展。急救分中心负责对各急救站承担业务培训、指导、检查等职能。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按照《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照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际情况,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确定至2020年,院前急救站点总数达到17个的建设目标。2018年青云店、魏善庄、庞各庄等3个院前急救工作站启动运行,2019年清源、瀛海、长子营、北臧村等4个新增急救工作站投入使用;新配置院前救护车23辆。2018年末全区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满足率为88.56%,2020年5月提高至98.6%,均达到相应节点市级指标要求。

  (二)强化院前急救规范服务。制定并下发《大兴区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加强急救车的管理和使用,强化全区急救车辆的区级统筹调度。通过严格急救车报停程序,辖区呼叫满足率明显上升。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向各急救工作站所在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通报院前急救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督促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范、有效落实。区120分中心定期对各急救站进行督导检查。

  (三)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成立区级急诊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纳入质控范围。组织全区院前急救人员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种培训班,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开展区内心肺复苏、创伤现场急救等相关内容培训,以理论培训结合操作实践,最后进行考核的闭环式培训管理模式,强化培训效果,提升急救水平。组织区120分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3家急救工作站及相关医院,开展“保通航”紧急医学救援演练,达到了检验院前院内急救协同应急机制及锻炼急救专业队伍的目的。区域远程心电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区内120急救车车辆,进一步提升心电诊断质量,提高抢救能力,保障危急重症患者生命安全。

  (四)积极争取支持保障政策。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联合下发《大兴区规范院前急救担架员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担架员纳入区卫生健康系统辅助用工管理,人员经费由财政予以一定保障,建立由区医院统一聘用管理,急救站点使用的运行模式。

  三、存在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大兴区各类急救需求以18%—35%的高速度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及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运行带来的人口增幅,服务供给与形势需要、群众需求间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2.急救体系有待完善。按照2012年原市卫生计生委颁布的《北京市救护车管理办法》规定:每3万人配置1辆院前急救用车等标准,以2019年末辖区常住人口171.2万人测算,辖区车辆缺口为6辆。急救工作站建设已实现镇级全覆盖,但榆垡、礼贤、安定、采育等站点仍存在急救半径过长问题。现有急救站不同程度存在车辆、设备、设施老化等情况,给日常运行、成本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有待随三级医院建设同时谋划、同步运行。

  3.运行保障仍需加强。根据《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的职责,即持续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发展投入,保障本行政区域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需要相适应。近年来,在区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的支持下,已将担架工及编外人员纳入临时辅助用工予以保障,但因尚无专门针对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建设、投入等保障政策,各院前急救机构多为编外人员补充和临床人员兼职,导致急救队伍不稳定,影响全区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提升、制约专业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群众在接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日益增加的人力成本、日常运维等支出,给各所在医疗机构运行带来巨大压力,亟待建立稳定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运行保障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加快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规划建设。以实施《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按照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集约高效原则,持续完善全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随人口规模、服务需求及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合理确定区域院前急救体系规划,逐步完善站点布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同步提升现有机构服务能力,持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

  2.完善管理运行保障机制。本着“科学测算、充分保障、合理增长”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运行保障机制。加强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各院前急救机构接受区卫生健康委直接领导、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垂直调度,区院前急救分中心会同区急诊急救质控中心,共同做好各站点的业务管理,统一培训演练,统一管理考核,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资源统筹、分级响应、关口前移,不断提升全区医疗急救水平和服务效率。

  3.深化院前医疗急救内涵建设。加快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促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车辆配置水平,加强对急救车辆的标准化管理,建立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的动态更新机制,进一步提升车辆和装备的综合性能。完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衔接机制。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强化院前院内协同,规范交接工作流程,确保病人从救护车到急诊室的安全快速转移。

  北京市大兴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