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各地在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好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比如海淀区在全区中小学中大面积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一校一品,传承了传统文化,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大兴区有武吵子、吴氏太极拳、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相关部门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校园工作,建议如下:
1、建议相关部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校园工作计划,选择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工作;2、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非遗传承人进行招标,招聘部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掌握的非遗品质进校园,给学校授予非遗传承学校的牌子,由非遗传承人开设选修课程;3、经过1-2年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非遗进校园工作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开。
办理报告
罗道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文化和旅游局领导对您的建议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相关科室展开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兴区非遗基本情况
大兴,地处京南,自秦设县,史称“天下首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以来,大兴区加大了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力度,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非遗保护之路,使得非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制定了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区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财政奖金用于非遗保护工作,同时区文化和旅游局在资金使用上对非遗保护予以倾斜。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三级名录体系和三级保护体系,坚持2年进行一次区级申报。截至目前,全区共组织了六批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四个:白庙村音乐会、古琴制作技艺、太子务武吵子、吴式太极拳(北派)。市级非遗项目五个:大兴诗赋弦、古琴制作技艺、太子务武吵子、吴式太极拳(北派)、白庙村音乐会。区级项目3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
二、答复意见
1.自2013年起,由原区文委、区教委联合各大戏曲院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共践社会大课堂”项目。以“传承文化精粹,提升艺术素养,共建特色校园”为宗旨,在全区中小学内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全过程,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促进学校全方面、和谐、特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将结合明年工作,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重点考虑选择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工作。
2.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下属文化馆的一项职责,我局将参考“传统文化进校园·共践社会大课堂”项目的执行方式,考虑以文化馆为统筹单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部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掌握的非遗品质进校园,不单独面向非遗传承人进行招标。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局将认真考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衷心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文旅局的工作,为我区的繁荣发展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