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鉴“海绵机场”经验将大兴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新国门”的建议 提案建议:李 强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来源: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赋予大兴区"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引领区、首都南部国际交往新门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功能定位。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新国门"形象初现,为实现新版总体规划对大兴的功能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力大兴机场通航,借鉴大兴机场建设形成的"海绵机场"经验,破解新时代大兴发展面临的"水问题",将大兴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新国门"是我们大兴人需要认真研究并完成好的重要任务。

  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面临的"水问题"严峻。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存在严重的"水太少"的问题;而在汛期,我国北京、深圳、武汉等多个城市又频繁出现内涝,据住建部统计我国62%城市发生过内涝,超过三次内涝的城市达到39%,"水太多"的问题严重;同时,全国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水太脏"问题也十分严重。北京是严重缺水城市,大兴地处北京南郊平原,又是北京水资源最为缺少的城区之一,"南水北调"通水之前,长期依靠地下水来解决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历史上形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沉降区域,给城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大兴区域随着城区快速发展,硬化地面大量增加,降雨入渗减少,汇流时间缩短,径流峰值增大,加之部分河道、沟渠逐步退化,下游排水能力不足等,导致近年来城区内涝频发;另一方面,按省市协议,大兴区域南部(包括临空经济片区)的主要排水通道永兴河(原新天堂河)的外排水流量控制为120m?/s,并长期维持不变,城市建设与发展主要靠挖潜或自身消化来解决排水;2014年因大兴机场建设项目的需要,新调整的永定河流域防洪规划,允许大兴机场部分外排,流量控制为30m?/s,暴雨时,靠传统排水方式,仅大兴机场就需要外排水流量超过90m?/s,远不能满足大兴机场建设项目的需要。

  海绵机场建设经验

  大兴机场场址处于大兴区域最南部,南临永定河,北临改道的永兴河(新天堂河的机场段),场址范围由于长期采用地下水,成为华北沉降区域的核心部位。规划用地范围场地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趋势,东西高差约3m左右,南北地势高差约1m左右。基于大兴机场地形现状和建设条件,场区平整采用土方自平衡方案,尽量保持全场地势总体趋势与原始地形一致,在满足使用功能及有关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填挖工程量,除航站楼、跑道等设施外,其他场区设计地势均低于外部洪水位,使得大兴机场成为水安全风险较大的水敏感区域。为了应对防洪内涝的挑战,收集利用好雨水资源,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大兴机场规划建设时,对外部洪水、易涝性和径流污染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在满足外排峰值流量小于30m?/s的限制前提下,提出了用海绵城市理念为大兴机场解决"水问题"的对策方案,构建了海绵机场框架及建设内容,形成了海绵高架桥、海绵中心绿廊景观、海绵市政道路及停车场三个示范案例以及具有智慧功能的数字化海绵雨水管理系统。大兴"海绵机场"建设实现了三大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超出大兴区域75-85%上限要求;

  2、构建了源头中途末端的全过程雨水管控系统,其中140多个地块实现了源头海绵管控,27㎞?范围内的市政道路、桥梁和停车场等实行了中途海绵设计以及生态池渠、调蓄公园、河道湿地等实施了末端控制,机场的调蓄总容积超过280万m?;

  3、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四个方面12项指标全部优良,其中雨水污水分流率、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为100%。

  对策建议

  一、对策

  为落实北京市2018年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借力大兴机场通航,借鉴大兴机场"海绵"建设经验,将大兴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新国门",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大兴地域特点和功能定位,按照刚颁布的《大兴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年)》,因地制宜确定大兴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和指标体系,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河湖水系、绿色生态带的海绵体功能。

  2、坚持示范引导。在编制和严格实施大兴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时,充分总结并借鉴大兴机场的"海绵机场"建设和运营经验。

  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区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大兴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研究解决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

  2、加强试点示范。针对不同类型功能区域,通过申报确定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

办理报告

  李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借鉴"海绵机场"经验将大兴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新国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低影响开发,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的发展方式,是统筹解决城市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开展大兴区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7]49号)精神,我区设立了区级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其办公室,主管副区长任大兴区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召集人,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区水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通过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目前,大兴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持续推进,2019年底,全区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17.1%,达到当年市级部门下达的面积比例达到的17%目标。雨水就地消纳利用比例不断加大、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已开展的工作

  就提案中的相关建议,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相关单位认真研究,有序开展办理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

  结合《大兴区分区规划(2017-2035)》赋予大兴区的"新国门"的历史定位,由区规自分局根据实际编制《大兴区海绵城市转向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海绵机场作为大兴区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案例,充分吸取建设经验,指导大兴区海绵城市建设。该规划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后续将提交区政府审议。待区政府审议通过后,将作为大兴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

  在建立完成区级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强化制度建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相关单位沟通解决工作难点。组织学习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提高人员专业水平。

  (三)强化试点示范

  结合大兴区实际,已选取临空经济区和新城西片区作为区级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临空经济区和新城西片区海绵成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相关单位正在按照工作方案开展试点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示范效能,力争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

  (四)推进项目建设

  经与区园林绿化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公路分局、新航城公司沟通统计,形成大兴区2020年海绵城市相关项目清单,其中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含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清单共6项,占地面积约0.65平方公里;海绵型道路与广场项目清单共8项,占地面积约2.04平方公里;海绵型公园与绿地项目清单共14项,占地面积约1.41平方公里。目前各单位正在推进各自行业项目建设,预计年底可以实现市级下达的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达到20%的目标。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落实规划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划定加强行业监管和优化顶层设计,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全过程统筹海绵城市建设。

  二是强化系统管控。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管控系统,力争实现建设项目海绵城市指标实施过程管理。深入落实《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与评估标准》和《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等标准文件。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各阶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三是广泛采纳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思想。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接受社会的监督,听取社会的意见,满足社会的需求,力争实现成果共享。

  在此,感谢您对大兴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