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疼痛一直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博、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特征。据有关文献报导,2017年全球导致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最高的10大病因与疼痛相关的有:腰痛、头痛、颈痛,其他肌肉骨骼疾病。在我国YLDS最高的10大病因与全球情况无异。
据2017年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中心数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发病率约为35%,患者逾5亿人,门诊量占比中,因疼痛就医者比例高达60%,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超过70%,疼痛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生活和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防治慢性疼痛的认知,提高基层医生对慢性疼痛防治水平,建议在大兴区社区推进慢性疼痛科普教育和对医生开展专业培训,补充区域慢性疾病疼痛防治体系,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创造新的平台。
大兴区慢性疼痛防治有较好的基础,有多家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开展的慢性疼痛防治效果明显,如大兴区人民医院、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永林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院开展疼痛防治起步较早,专业团队技术力量较强,治疗效果较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防治慢性疼痛经验,具备了在大兴区推进慢性疾病防治的基础条件。
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大兴区基层医生慢性疼痛培训体系与科普推广基地。
1、建立中、西医疼痛学科专家团队,对大兴区社区医生实施疼痛学科线下、线上不同病种诊疗系列化培训,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疼痛防治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辖区居民进行系统化慢性疼痛防治科普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义诊、康复功能锻炼。
科普对象分三个年龄段:
一是青少年。据国家等卫计委数据中统计,截止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脊柱异常率已超过40%,脊柱问题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的三大隐患之一。加强青少年慢性疼痛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中青年。现代社会伏案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颈肩腰疼痛患者越来越多,导致的头疼、头晕、胸闷、失眠、手足麻木等症状颇多。通过科普教育,提高中青年防治意识,降低疼痛发生率,提高健康水平。
三是,老年群体。老年人慢性疼痛的主因来自骨关节系统。腰腿痛、颈椎痛、膝关节痛、肩周炎等骨关节病占慢性疼痛的60%左右。慢性疼痛已经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办理报告
赵永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大兴区慢性疼痛专业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的建议》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区卫生健康委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慢性疼痛专业开展情况
区卫生健康委相继对辖区内诊疗科目开设"疼痛科"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疼痛科建设情况(包括开展的诊疗技术、日常的宣传培训等)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各机构已开展的诊疗技术包括冲击波治疗术、颈椎旁神经阻滞术、睡眠疗法、硬膜外疗法、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等30余项;部分中医机构疼痛科和传统科室优势互补,在诊疗中采取与中医传统治疗疼痛方案相结合的模式,在疼痛领域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二)疼痛科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各机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义诊等宣教活动。在大兴区继续医学教育中心授课,对全区医疗人员进行疼痛学的宣教;参加送分下乡活动,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培训;参加义诊活动,为社区、农村、残疾人中心、养老院等广大中老年人诊治,解决病痛;举办包括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及治疗、如何预防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骨质疏松防治指南解读、"四高"---痛风防治策略等各类科普讲座。部分机构自制疼痛学健康教育展板、慢性疼痛疾病诊疗手册,面向就诊患者及家属介绍慢性疼痛相关疾病知识及疼痛科的诊疗特色。
受诊疗科目设置的限制,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符合诊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有具备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职业医师,方可申请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因此,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未设立此项诊疗科目。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1.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防治慢性疼痛的认知,区卫生健康委将通过组织培训、讲座、义诊等系列活动,加强群众的疼痛疾病科普知识教育,积极运用健康大讲堂、健康大兴APP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
2.加强学科梯队人才的培养,努力发掘优秀的年轻人才。委托区医学会将慢性疼痛专业技术培训纳入学会培训项目,尤其是针对基层医师开展适宜在基层应用的诊疗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疼痛规范化治疗水平,促进疼痛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您能一如既往的关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推进区域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北京市大兴区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