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号文化艺术界—关于大兴区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8日来源:大兴区政协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大兴区认真贯彻落实“三区一门户”发展定位,紧抓发展机遇,提出“十四五”期间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思路框架,科学规划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统筹推进总体思路落实落地,不断开创区域文化建设新局面。但通过今年的一些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仍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加以关注。一是区域文化缺乏实物承载,实体文物有效利用不够。南中轴及其延长线、永定河、平南红色文化和南海子、凤河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但缺乏实物承载,缺少视觉感官的触达体验。区内一些文物实体有效利用不足,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文化发展规模质量不高,文旅融合不够。大兴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与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地位尚不相符,区域文化定位不够明确统一,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体现。文旅融合度不高,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三是缺乏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缺乏竞争力与号召力,公共文化发展数字化程度还不高,不利于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一方面开展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宣讲团队作用,推进文化宣讲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大兴文化、传播大兴文化,以宣讲活动的形式展示大兴文化的历史与成就,增强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提供更多文化惠民服务。科学布局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自助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增加评价激励手段,激发人们读书的热情,继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文化实体保护和利用

  一是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工作思路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转变,在南中轴及其延长线上,通过文物实体的承载,让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活化与利用、重塑与创新,在新时代更加真实直观的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二是打造大兴文化地标。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我区特色文化符号和标志性建筑融入南中轴延线整体形象设计,打造新国门文化地标。三是积极参与申遗项目。近期,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大兴作为北京南中轴线延长线主要区域,中轴线南延地区全部位于大兴区界内,充分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深入挖掘南中轴及其延长线文化内涵,更好带动和激发大兴历史遗迹保护与创新活化利用。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加快实现数字文化资源“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我区文化中心建设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二是打造特色街巷旅游文化。做好拆迁村和新城地区街巷的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建立大兴区拆迁村文史博物馆,打造具有特色的街巷文化,使大兴区街巷文化旅游成为最靓丽的风景。三是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打造更多的文旅活动品牌和网红打卡地,提升大兴区文旅产品品质,争创五A级景区。

  四、加强文化基础建设

  一是发挥驻区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依托驻区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在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的学术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企业和驻区高校资源对接、活动策划等工作。二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换升级。发挥高新技术在保护和利用区域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利用主流媒体及抖音、快手等数字新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激活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三是注重优秀文化产业和人才引进。深化我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人才和演出团体。加强文化领域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吸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或文化集团入驻大兴,打造大兴文化高端品牌。

  办理报告

  刘玲委员:

  近几年,是文旅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机构权属、工作重心、发展方向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兴属于永定河冲积平原,我区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区,农业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带动效应也是十分明显。那么,2019年,文委和旅游委合并以来,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加之大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促使文旅产业要找到新的支撑点和发力点;同时城乡一体化进城的不断加深,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作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应”,即:文化内涵挖掘顺应时代发展主题,文化事业发展响应规划政策号召,文旅产业方向呼应全区产业格局。

  一、文化内涵挖掘顺应时代发展主题

  一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突破。大兴南海子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近来年,大兴区紧抓“城南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先后复建了团河行宫、德寿寺,妥善保护南红门行宫、晾鹰台、昆仑石、宁佑庙等遗址,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南海子文化提供了具象载体,为形成与“三山五园”南北遥相呼应的历史文化旅游体系夯实了基础。

  二是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不断深化。大兴地处京津冀战略要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处在对敌斗争前沿。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全面梳理平南红色文化史料及内涵,在“大兴区党史展”中全面呈现。积极联动京冀两地专家学者,开展平南红色文化研讨,发布大兴“平南红色联线”旅游路线,推出王家场、龙头村、东沙窝村地道等具有文物价值的平南文化载体,补足北京红色文化南部支撑。

  三是推动非遗文化持续传承。建立较为完备的三级名录体系和三级保护体系,完成第六、七批区级非遗评审,总数达45项。对国家级非遗“白庙村音乐会”进行挖掘保护,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举办非遗主题展演、非遗元素创意大赛等,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二、文化事业发展响应规划政策号召

  随着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大兴文旅事业也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一是推动永定河文化热起来。大兴拥有55.2公里永定河河道,是北京段最长的平原流域。按照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要求,全力打造永定河生态文化地标,加强十里铺古渡口、北岸分司遗址、海禅寺遗址等沿岸资源保护,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历史文化展,以多元渠道展示永定河百里文化画卷。

  二是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成功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成“区-区域-镇街-村社”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统筹推进社区(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村、社区综合文化设施全域覆盖。兴政街5号“鉴止书屋”投入运营,成为全国首家可借、可阅、可售的智能化“馆店结合”综合体。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城市会客厅项目有序筹备中。积极响应“博物馆之城”建设号召,建立公立与民营互补、艺术性场馆与生活化场馆共存的“泛博物馆群”。

  三是着力提升文化活动品质。推进文艺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书香大兴”、“多彩大兴 魅力绽放”群众文化风尚季、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全民文化季、新春嘉年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鼓励文艺创作创新发展,精品剧目质量和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原创舞蹈《两室一厅》获得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凤河春水》入选北京市广场舞曲目在全市推广,《生生不息》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兴群众文艺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文旅产业方向呼应全区产业格局

  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大兴区成为展示首都形象、国家形象的新国门。大兴区紧抓历史机遇,文旅产业积极融入全区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中,全面提升新大兴新国门形象。

  一是响应航空产业发展。积极对接机场,推动机场内布局掇集创新图书馆空间,成为网红打卡点,展示售卖文创产品并引入故宫礼物等特色文创店面。“走进新国门 发现兴世界”红色旅游线路入围文旅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二是配合医药产业创新。配合生物医药基地扩区,探索医药+文化创新模式。2022年,同仁堂零号健康管理中心、北京华邈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获评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实现联动发展。

  三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民宿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2022年新建70个民宿院落,初步形成“永定民居”“中轴驿站”“凤河人家”等独具大兴特色的民宿集群初见规模,指导14个院落完成市级评定,其中茶香丽舍民宿获得文旅部乙级民宿称号,是全市仅有的四家之一。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