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号欧阳赵敏-关于加快大兴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工作方案落地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来源:大兴区政协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内 容:

  背景和重要性

  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一代,与高科技一起成长,学生健康成长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视、超重肥胖、沉迷手机网络、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如空心病、焦虑抑郁、创新能力不足、体质下降、心理健康等问题,社会关注、家长关切。2024年11月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如何把各主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起来,实现育人需求和育人资源的高效匹配,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可行策略,集中发力、精准发力,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护航。为进一步加快大兴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落实落地,

  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机制

  1.政府主管理教育部门建立“教联体”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教联体是围绕立德树人而组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议事机构,工作重心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上同向、同心、协力。例如可以设立“家校政社协同教育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成员包括教育部门代表、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和社区负责人等,共同商讨学生教育相关事务。

  2.政府家校政社协调部门,要加大对教育协同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到学生教育中来。例如,对开展课外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资金补贴。

  3.根据育人需要,设计相关项目,用好社会资源。要全面摸底大兴区域内育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对照突出问题设计资源整合和共享协同机制,让社会各类育人资源有效融入于学校育人。

  4.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合理规划社区教育设施建设,确保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青少年活动空间,如建设小型科技馆、文化活动室等。

  5.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专门的家校政社协同教育信息网站或者手机应用。学校可以发布教学计划、学生在校表现等信息;政府部门发布教育政策解读;家长分享教育经验;社区组织发布活动信息。

  (二)学校方面: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

  1.教师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要对教师加强系统培训,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其中要重点关心支持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干部等骨干队伍。

  2.开放学校资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计划地向社区居民和家长开放学校的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例如周末学校图书馆可以对家长和社区内的孩子开放半天,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

  (三)家庭方面:充分调动家庭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做人的教育,要紧紧围绕“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而展开做人的教育。

  1.探索采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办好城乡家长学校,例如,每月在社区活动中心或者学校礼堂举办一次主题讲座,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亲子沟通技巧”等。

  2.积极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设立家长志愿者岗位,比如协助学校图书馆管理、校园安全巡逻等工作,同时赋予家长对学校管理一定的建议权,定期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评估。

  (四)社会方面:

  1.社区各类资源丰富,并拥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可以统筹社区资源,将社区治理中的成熟经验融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文化节、科普展览等活动,在寒暑假可以开展冬令营、夏令营等主题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开展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和精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以构建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2.鼓励辖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学校开展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奖学金等。例如,科技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科技实践场地,邀请学生参观企业的研发中心等。

  构建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协调好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共担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参与、平等合作。才能实现更多的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攥指成拳,合力致远。我们相信,以“教联体”为抓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定能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办理报告

  欧阳赵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大兴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落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学校树立正确教育观和质量观、建立健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多渠道密切家校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会,开展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平台资源,开展线上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校育人协同一致。加大教师 “教联体”相关培训力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技巧、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协同育人活动设计等,提升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专业能力与指导水平。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具有特色的“教联体”工作模式。

  二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和载体。依托区社区学院,建设大兴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库,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对学校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进一步梳理区内各类资源,学校、家庭、社会要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协同育人活动。如举办亲子运动会、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开放日、校园文化节、社会实践活动等,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家长学校、线上平台、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积极动员“五老”人员、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协同育人工作。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