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内 容:
现大兴区团河行宫、德寿寺主体建筑基本修缮完工,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根据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文物局的让文物建筑为服务好民生利用好的指导思想,团河行宫、德寿寺缺乏运营、对外宣传等,如不能区内行运营情况下相关主管部门可选择社会力量合力开发项目的文化底蕴及资源,扩大区内旅游资源,打造大兴南大门的服务窗口。
办理报告
商廷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团河行宫、德寿寺活化利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寿寺文物建筑利用
德寿寺位于大兴区旧宫镇葛洲坝紫郡府北区东侧。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19亩(东西64米、南北200米,计12800平方米)。建房42间,建筑面积2670多平方米。德寿寺东西两侧公园计40亩地,南侧公园约27亩地,公园共计67亩地。全部占地85亩地。
(一)德寿寺历史介绍
德寿寺(又名大招提寺)建于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五年(1658年同时修建旧衙门行宫),在旧衙门行宫东侧半里许,顺治十七年(1660 年)四月,德寿寺竣工。
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遭火焚,经高宗重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进行扩建,并“祗令苑隶看守,弗居僧人”,德寿寺实为皇家寺宇,为南海子众多寺庙之最。
现寺内有两座形制相同的高大石碑,碑螭首龟趺,通高7.5米,龟座高2.05米,长3.3米,碑身高2.05米,面宽1.8米,侧宽0.93米,碑首浮雕四龙盘绕,碑阳四边浮雕龙云宝珠,雕工精细,实为罕见。(碑阳镌刻乾隆帝所撰《重修德寿寺碑记》和《宝鼎歌》,碑阴及两侧镌刻乾隆帝《题德寿寺》等诗6首。)东碑镌满文,西碑镌汉文。此碑为乾隆二十年寺重建时敕建,两碑正面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重建德寿寺碑记”,两碑阴面及侧面为乾隆御笔诗六首,碑中除记述德寿寺几次兴建意义、规模及高宗习武校猎外,还记述顺治十五年(1658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1652-1653)及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进谒皇帝盛况。1985年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0年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中的日本军队烧毁旧宫,掠夺德寿寺宝鼎,后德寿寺被奉军拆毁。
(二)德寿寺修缮项目及资金情况
1.2013年至2016年实施三个项目
2013年3月20日,大兴区文化委员会批复德寿寺山门、钟楼等文物修复工程,使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2107.32万元;2014年3月31日完成工程登记,2015年9月18日完成竣工备案。建筑面积约490平方米,建筑间数15间。
2013年11月5日,大兴区文化委员会批复德寿寺大佛殿等文物遗址保护工程,使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2901.67万元;2014年11月20日完成工程注册登记,2016年12月13日完成竣工备案。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间数15间。
2014年7月28日,大兴区文化委员会批复德寿寺二进院东西配殿等文物建筑修复工程,使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1364.52万元;2015年8月20日完成工程注册登记,2016年12月13日完成竣工备案。建筑面积约580平方米,建筑间数12间。
以上三期合计:6373.51 建房:42间 建筑面积2670多平方米。
2.2018年至2023年实施五个项目
2018年实施山门广场铺装,使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517.78万元。广场面积3100平方米。
2021年德寿寺周边消防通道建设工程,院墙外消防安全环路铺装2140平方米。审定资金214.1225万元。
2021年德寿寺二进至四进院落地面铺装,糙墁地面3000平方米。审定资金245.1449万元。
2021年德寿寺消防工程,消防管道、消防井安装等。审定资金75.0974万元。
2023年,德寿寺东、西牌楼修缮工程。11月竣工。资金247.53万元。
以上5项资金共计:1299.31万元。
以上全部项目总计:7672.82万元。加上配电工程,市区两级资金约8000万元。
(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情况
2023年12月22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产权交易所联合启动上线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平台。“平台”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相关政策解读、操作指引、宣传展示、合作对接、数据管理、项目绩效评价于一体,旨在以公开透明的交易行为,保障文物建筑产权或管理使用单位及参与文物活化利用的社会力量的权益,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路径和行为,推动文物有效开放利用。
市文物局同步发布《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以及东城区禄米仓、朝内81号院,通州区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昌平区白浮泉、居庸关长城及古客栈、菩萨庙,房山区万佛堂,延庆区应梦寺等首批5区10宗重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
目前,周恩来和朱德基金会、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山东如源集团、董陶窑、希热布唐卡艺术中心等单位上报德寿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使用方案。
二、团河行宫文物建筑利用
(一)历史沿革
团河行宫位于大兴区西红门镇团河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清代帝王到南海子游幸狩猎、阅兵驻跸之所。行宫以大小两个湖泊为中心,建有宫墙,围造山土,广植松柏,并于山上湖边建珠源寺、镜虹亭、翠润轩、狎鸥舫、濯月漪等十几处楼台亭阁,各类殿房603间,是一所景致清幽、风景秀丽的帝王行宫。团河也是凤河的发源地,南苑墙内称团河,流出墙外称凤河。
自清末以来,团河行宫屡遭动难。1900年先被八国联军洗劫,1937年7月27日至28日,被日军炮火炸毁,后又被日军拆毁修建南苑机场等。解放后仅存翠润轩、御碑和云随亭以及古柏96棵。1985年,大兴县政府对团河行宫进行修复,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对外开放。200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起实施开展团河行宫修复工程,团河行宫遗址公园闭园管理。
团河行宫是清王朝在南苑建造四座行宫(新衙门行宫、旧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中,规模最宏伟、最豪华的一座,建筑规模居南苑行宫之首,集中了我国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素有“小江南”之称。
团河行宫是乾隆皇帝最后兴建的一座行宫,是研究清代“行宫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清初帝王居园理政、演武阅兵、保障供给等苑囿文化的承载区域,见证了农耕、游猎、游牧等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交融、发展休戚与共的展示场所。
(二)管理使用情况
一是整体情况。团河行宫总体占地面积约500亩。其中:文物建筑及构筑物占地(指宫墙遗址范围内及大宫门外的值房、御膳房、石桥遗址)约175亩;园林、绿地、环山、东西湖、功能用房等占地约265亩;西北侧66019部队第83分队占地约7亩;东北侧为村集体停车场占地约23亩;东南侧为电力安装工程公司占地约30亩;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占地约4亩。
二是修复情况。2012年起,开始实施团河行宫修复工程,至今修复文物建筑300余间,建筑面积:4925.25平方米。同时进行湖底减渗、环湖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2023年9月重新对外开放,截止目前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累计约2.43亿元。
三是博物馆建设情况。2023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投资2300余万元,将团河行宫作为大兴区博物馆进行建设,由区文物管理所代管日常工作。9月23日,第六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活动暨团河行宫开园仪式举行,行宫内设北京市南海子苑囿博物馆、大兴区博物馆,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北京市南海子苑囿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全面展示苑囿文化溯源、南海子兴衰史、南海子功能及团河行宫历史文化。大兴区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全面展示夏商周至唐代、辽金元、明清大兴的历史文化及平南红色文化。同时,还举办了新国门工艺美术展、燕京八绝、御膳文化等展览。开展龙河凤河文化季、传统节日、团河有戏等各类文化活动10余场次,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市民15万余人次。
四是活化利用情况。为推动团河行宫活化利用,邀请故宫博物院进行多轮调研,就团河行宫与故宫合作进行交流,因故宫发展策略原因,未能成行。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文物局直属局级事业单位)、复兴文明文旅集团(西安大唐不夜城)、北京汉唐文化集团、奥宇集团、北京亿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接洽,研究团河行宫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使用方案,推动团河行宫活化利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保护管理有短板。权责交叉没有明确独立管理机构:团河行宫的园林养护及部分区域归属区园林服务中心东区管理所管理,原东区管理所管理办公用房、库房110余间,占地约2880平方米(约4亩)在2023年开园时交与区文物管理所使用三年,用于安保人员、物业办公;全部文物建筑及附属物、构筑物固定资产管理属于区文物管理所;园区内有部队军产,66019部队第83分队占地约5000平方米(约7亩);东南侧的市电力安装工程公司占地约20250平方米(约30亩);日常管理属于多部门交叉管理,没有独立主责机构,工作协调难度大,导致运行、保护与利用步调不一。
运维资金问题:团河行宫历经十余年修复产生的固定资产临时由文物管理所登记并进行管理。每天早九点开门、下午五点半闭馆,每周一闭馆休息。每天确保4场公益性讲解,保安人员、物业中控室及保洁人员全部由文物管理所立项,按照专项资金招投标,实施大兴区博物馆及南海子苑囿博物馆临时管理,使用的是市级文物资金。区级财政资金用于园林养护、水电费用等。
利用水平待提升:功能单一,目前仅开放宫殿区及环东西湖景观等局部区域,设置常规历史文化展览和举办临时展览,缺乏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
二是基础服务设施不足。团河行宫地处兴亦路北侧,东侧与西红门镇团河北村紧邻,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缺乏商业、住宿业等服务配套设施,北侧仅有一处村内停车场,自驾停车位不足,节假日难停车,应对大人流的接待保障存在欠缺。园内建有两处卫生间容量有限,每日入园游客流量达到3000人次以上,就会达到使用上限。东西湖面积约50000余平方米,常年干涸无水;部分建筑未安装避雷设备;无大市政消防用水、无排污管道。
环境冲突:周边城中村、通讯塔等影响行宫历史风貌完整性。
三是全面恢复团河行宫整体风貌存在难度。团河行宫已经完成阶段性整体修复,部分遗址还在现在村庄和道路之下,整体恢复需要规划支撑和国务院批准,周边村庄的拆除腾退后可以建设遗址考古公园。山形水系的恢复可以结合公园建设规划实施。
(四)对策建议
一是机制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团河行宫的管理使用机构,建议区级层面加强调度规划,明确下一步的使用方向。指定区属国企进行管理运营,并作为主体具体实施活化利用,或者设立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用。
成立“团河行宫保护利用专项工作组”,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统筹文旅、园林、规自、水务、属地街道等部门职责。探索“文物+生态+N模式,将行宫保护纳入《大兴区文化发展规划》。
强化园区管理,提升运营服务效能。健全园区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资金筹措提升改造。持续申请市级文保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如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收益分成)。设立“团河行宫保护公益基金”,鼓励社会捐赠。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强化水系供水保障能力,同步做好景观提升,打造生态宜居、功能完备的园区环境,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三是依托活化利用路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等法规要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政府主导、行业监管,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要求,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
四是深挖历史价值,打造国际交往名片。充分挖掘团河行宫历史文化底蕴,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将其打造成为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国际交往中心,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
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国家会客厅。深度发挥南中轴历史文化价值,延续博物馆文化脉络,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会客厅,展现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
五是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周边人居环境。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统筹规划、科学施策,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周边整体环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