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号李如意—关于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0日来源:区政协网站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内  容:

  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体现全民精神文明素质,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落实,机关单位、商业企业、社区居民已从最初的混合式投放垃圾,逐渐转向分类投放,百姓在认知及思想上已经形成初步意识。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工作,是营造绿色环保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是推动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社区垃圾分类做法各部相同,形成的经验做法未能全面推广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便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一、加强全民宣传、树立正确垃圾分类观念

  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为全民营造垃圾分类氛围。从校园、社区、企事业多角度,多形式引导树立正确的垃圾分类观念,有效控制垃圾分类源头收集,杜绝不规范行为,引导百姓自觉、自愿做好垃圾分类;可通过社区垃圾分类知识讲座活动、物质积分奖励、优秀家庭表彰挂牌等形式鼓励引导百姓克服困难,规范分类;

  二、开展推广宣传、增强示范区引领作用

  开展优秀示范社区大讲堂活动,将宝贵经验及做法传递到周边社区。充分发挥镇、街道力量,为社区联合提升提供保障,引导更多社区向优质社区转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

  加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配置规范分类设施、增设回收点、回收设施、提供上门收取服务等,为百姓分类垃圾提供便捷;新建社区、楼宇等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需求,设计较为人性化的、利于分类管理的各类基础设施。

  四、改善垃圾储运形式,提升垃圾处理能力

  做好垃圾清运企业准入机制的把关及市场监管,为社区提供优质企业名录,为百姓提供讲座互动活动,让百姓从根本上了解垃圾分类全过程。规范垃圾清运车、分类装载垃圾,提升原生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能力,有利于形成有效下游产业链,实现“零填埋”及再生利用。

  五、多形式、多举措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在已开展的“党建引领”:当好分类员、当好宣传员、当好指导员、当好监督员“四大员”职责基础上,定期持续开展各类形式活动并做好监督管理,助推垃圾分类全覆盖;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媒体等形式表彰鼓励优秀带头人、社区、企事业单位,形成榜样力量。

办理报告

  李如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接到您的建议后,我委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责成专人进行办理。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正式实施一周年,一年来,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始终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居民自主分类为目标,按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工作思路,打造“全链条、全品类、全覆盖”的本地特色模式,基本形成“硬件设施标准化、收集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无害化”的阶段性工作成果。

  一、广泛开展宣传动员

  市属、区属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开展社会监督、搭建百姓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树立代表人物;成立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在全区党政机关、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巡回宣讲,辐射人群近20万人,定期组织居民参观南宫菌肥场,让居民了解垃圾末端处理流程 ;发动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对全区243个社区、355个村庄,共计566041户居民入户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全区居民宣传动员全覆盖。扎实做好入户宣传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入户回访,听取居民关于桶站设置、日常管理、分类效果等意见和建议,针对居民集中诉求优化管理方案,形成入户宣传和居民响应的良性互动。聚焦年轻人、上班族、租住户等懒得分、分不好的重点人群,突出“精准宣传、精准指导、精准执法”理念,在普及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的同时,告知居民垃圾分类是法定责任和义务。

  二、发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垃圾分类作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完善多种主体参与的治理架构,构建党员干部带头宣传督导工作体系。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部分居民在前期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基层党支部督促引导,社区、村干部上门教学,党员家庭带头参与,分层分级立体化履职推动。二是依托党建引领、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汇聚妇联组织、学校、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成督导志愿团队,深入村社、校园、商超等地组织“小手拉大手”等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材料,通过发放小礼品、有奖竞答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是发动在职党员、志愿者参与桶站值守,值守过程中履职尽责,在居民分类不正确时敢于发声,勤于引导。培养村民家庭源头分类习惯,提高准确投放率,减少分类指导员的二次分拣,形成宣传引导强大合力。四是发挥民生议事厅、村民议事会作用,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居民公约、村民自治章程中,通过强化楼门长、网格员和城指中心监控系统的监督职能,提高群众自觉意识,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优化分类投放设施设置

  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大兴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兴环建办发[2020]1号)、《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桶站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京管函[2020]162号)相关要求,并按照“四有+三选配”(即有宣传栏、有公示牌、有防雨棚、有LOGO,选配监控系统、语音提醒设备、洗手装置)的标准,全区规范建设生活垃圾固定桶站(3459组),主要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品类收集容器。在此基础上,每个小区至少有一处固定桶站包含四品类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各小区、村庄因地制宜,按照垃圾产生量合理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数量,比例宜为1:2或1:3。通过社区议事厅、业委会和物管会协商等多种形式,在桶站点位设置及日常管理方面与居民协商沟通,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按照协商结果合理设置桶站数量及容器配比,并通过公示、入户等方式将桶站点位告知居(村)民。同时,及时做好投放设施维护更新,定期进行桶站排查,换破桶、补缺桶、洗脏桶,确保收集容器无破损、无异味,脚踏、拉环等便利性设施整洁完好可运行。

  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创建激励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及市级要求,大兴区积极开展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创建工作。经过区级评议、市级核验、综合评议、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审定等四个程序的严格筛选,截至目前,大兴区已成功创建了26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5个垃圾分类示范村。示范小区、村对持续推进全区完善硬件建设、收运体系、宣传动员工作,抓好以家庭自主分类的长效机制建设,使居民形成主动分、精准分、正确投的良好习惯,具有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全区以示范小区、村创建工作为契机,摸清问题“底数”、补齐工作短板,力争所有小区、村都能到达示范小区、示范村的水平。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大兴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