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未成年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困境儿童,国家对困境儿童工作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救助体系。如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2019年又将该范围延伸到事实上生活无着落的儿童;2021年分别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了对困境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保护。然而再进一步调研梳理发现,目前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关爱和帮扶机制还并不健全。
一、调研
困境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对困境儿童的帮扶,需要经济保障层面做为帮扶的基础,还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爱陪伴、教育上的指导、更需要为他们构建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据调查了解,大兴区20个街镇目前在册困境儿童98人,通过调研发现,导致困境儿童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父母去世,无亲人;二是父母多病无固定收入;三是单亲家庭,收入甚微;四是本人肢体残疾,家庭收入低;五是收养的小孩无力抚养等等。
二、原因
调查中发现,困境儿童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程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问题。
一是因缺乏关爱导致性格内向。困境儿童大多数属于家庭成员不健全,有的缺少爸爸,有的缺少妈妈,因为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的呵护,严重缺失来自父母的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不同于父母的关爱,这些困境儿童一遇到麻烦和问题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还有的小孩则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极易发怒,常常将无端的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无法正常与身边的同学或同龄人交朋友。
二是因家境贫困产生心理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喜欢把“爸爸妈妈的工作、自己的玩具和零花钱”拿来作比较,家境困难的儿童,可能会因为一件新衣、一双新鞋、一件玩具,让自己感到比不上其他小朋友,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进行良好有效的诱导,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不断的比较当中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是因孤单独处形成抑郁情绪。有的困境儿童父母监内服刑,无法回家,家中的老人因年龄差距过大,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经常一个人独处的孩子,长期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容易在家里感到失落感到孤独感,近而产生一定的抑郁情绪。由此产生怨恨心理。较为极端的小孩甚至对社会产生怨恨、对人生产生怀疑。
三、建议
为了帮助困境儿童尽快走出困境,使其健康成长,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困境儿童提供更有力保障。从大兴民政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兴区建档的困境儿童的专项经费已经到位,民政部门也在组织第三方开展阶段性心理关爱活动,虽然,关爱活动一直都在做,但靠一个部门帮扶力度显然不够,为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建议将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通过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盘活用好现有资金等方式,多渠道、制度化筹措关爱保护资金,加大对困境儿童的帮扶力度。?
二是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建立困境儿童周未、假期成长营。关爱困境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困境儿童,尤其是父母角色缺失的困境儿童,各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单位工作人员家庭,周末或假期参加志愿家庭一对一的关爱行动,困境儿童周末或假期成长营、志愿家庭助力营一起合力为困境儿童营造积极幸福的成长环境,让困境儿童在周末或假期也有志愿家长和伙伴们陪伴的创新帮扶服务模式,不仅在重点节日有关爱,更是在平时周末或假期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走进大自然,有良好的家庭沟通和陪伴,如果只是重点节日慰问就难免出现形式单一、重复,不利于切实为困境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困境儿童保护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大兴区创新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合作,街镇村社联动、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五社联合构建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建议民政牵头,通过探索完善五社联动模式,汇聚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力量,构建出服务困境儿童的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多父母迫于生计或疾病,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有效地家庭教育引导,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隔辈家长又多采取溺爱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要借助五社联动的力量在对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困境儿童监护人家教水平和维护困境儿童权益方面下功夫,尽快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和五社联动构建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他们的安全感和抗逆能力,有效预防困境未成年人心理抑郁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大兴区作为首都新国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加强困境儿童的帮扶,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
办理报告
欧阳赵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大兴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2022年上半年,大兴区民政局围绕“儿童利益最大化”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加快构建区内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体系,制发了2022年大兴区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要点,以主动发现、精确识别、分类保障、动态管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孤儿、残疾儿童、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各类困境儿童172名,其中大兴区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孤儿38名,家庭寄养儿童36名、流浪乞讨生活无着儿童5名;社会散居困境儿童98人。经20个镇街摸底排查,目前区内没有农村留守儿童。
二、关爱保障情况
一是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工作队伍。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由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科,负责全区儿童福利政策落实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区儿童福利院加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负责孤残儿童养治教康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个街镇均配备一名儿童督导员、678个村(居)均配备一名儿童主任,负责落实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开展日常巡视探访,关爱保护辖区困境儿童。
二是全面落实了分类保障政策。健全完善了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区172名享受困境儿童生活费保障,保障标准为每月每人2450元,上半年共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133.19万元,15名孤儿享受孤儿助学保障10万元;6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享受助学待遇2.61万元。春节、六一期间走访慰问383个各类困境儿童家庭,发放慰问金及物资价值近30万元,将党和政府的关爱关心落到实处。
三是汇聚了各方力量关爱。依托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建立了困境儿童工作联动机制,联合区妇联、区残联、团区委、区教委等多部门,汇聚关爱保护合力,协同区妇联开展“智慧父母”家长课堂10期,邀请困境儿童家庭参与,引导监护人用正确思想、方式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性和习惯。协调区教委发挥已建成的29个资源教室作用,优先保障残障困境儿童就近就便入学,送教上门,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六一期间组织团区委“阳光地带”社会组织与区儿童福利院残障儿童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增强区管孤弃儿童自立自强信心,扩宽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渠道。
四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实施“温暖童心,相伴成长”困境儿童巡视探访项目,聘请大兴区兴民救助服务中心对区内百余名困境儿童开展巡视探访,个案帮扶,通过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游戏互动等方式,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困境儿童解决各类实际困难。采育镇小宇、北臧村镇小妮、小佐、小佑等困境儿童从中受益,获得全面帮扶救助。积极获取民政部培训中心等机构助力支持,围绕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儿童主任培训、历史遗留、信访疑难问题开展探索实践,重点信访对象马某反映的患肌肉痉挛后遗症子女托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存在困难及建议
一是儿童福利及保护工作建制不完善。区级没有独立儿童科室,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由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科承担,该科室同时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和保护、残疾人福利(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慈善建设及监管。工作人员紧张,每名工作人员同时兼顾若干项工作,无法形成对儿童福利及保护工作的深入思考及研究,建议单独成立儿童福利和保护科室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全面做好区内未成年人和困境儿童的保护和保障。
二是开展工作经费无着落。上一年度没有儿童主任培训经费,苦于无奈通过线上开展了简要业务培训,今天即将评审的困境儿童巡视探访项目经费为市委局代申请的中央福彩金,区级未有经费保障。因财政资金紧张,该项目完结后,下一项目保障经费无以为继。建议市区财政部门安排专门资金预算对儿童福利和保护项目给予支持帮助。
三是基层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区内现有678名儿童主任均为兼职,本身为妇联或残联专干,兼顾儿童工作。目前没有文件支撑,单独设立儿童专干或给予工资补贴,造成社区村一级儿童福利及保护力量薄弱,基层开展工作全靠责任心,缺乏工作队伍和资金保障。建议区编办、区人保局等部门根据区内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基层儿童工作者岗位设置及待遇保障方案,确保基层儿童福利及保护工作有人干、能落地。
北京市大兴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