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在中小学生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对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实践环境为学生科学素养有效的学习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发挥高校、产业、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研究院等作用,能够及时让学生有深切的体验,同时也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科学世界,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问题:
1、规范性和系统性不足
我国中小学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大同小异。然而,不同学校管理方式则千差万别。部分中小学尚无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为科学素养实践活动服务,这与学生实践活动目标不符。一些学校受传统教育思维及理念影响,过度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允许毕业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有违校外活动初衷,不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内容单一,学生自主性差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学校实践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易于开展的文体艺术及兴趣小组等方面,忽略了对较难开展的科学素养类实践活动。在日常实践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之间的交流、自我表达特别少,不利于培养团队意识,也很难激发其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同时,中小学普遍倾向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等推广形式,忽略学生的自主性。
建议:
1、统筹分配活动资源
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不仅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还要关注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学校管理作用,以校内外结合形式,对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发挥教育部门作用,统一开发、安排校外实践活动,采购相关教学视频、课程,实施网络共享,使实践活动形式更加多元。举例而言,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因为地区的优势,有各大优质高校、研究院等等一些列,还包括航天、科技、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方面面。中小学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丰富实践活动形式,那么科学素养课程所纳入的内容,都可以以“走出去”“带进来”与课本内容很好的结合,将科学素养课程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资源库,实现科学素养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效的相结合。
2、规范实践活动管理
在实践活动管理中,强调校内外统一,在学校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对校外活动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公示,以免校外活动过于随意,并安排相关部门、学校、教师监管,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校外活动中,使其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为例,提前一周在学校官网上公示活动安排,并下发到相关班级,由教师发至班级微信群。完成参观活动之后,在学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同步报道该活动,便于教师、家长、学生浏览,增强校外活动秩序性。该方式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参与度,提升其信息素养。
3、丰富校内外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形式
科学素养实践活动能够锻炼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加其见闻,一直以来都备受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家长的青睐,但线下活动时间、成本较高,组织频率相对比较低,不能够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并且,管理难度大。中小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及内容,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在实践活动组织及实施过程中,进行相关图片、视频、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记录、统计学生的参与情况,并借助自评、他评等建立相关档案,以此丰富活动内容,实现形式创新。具体而言,在校外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网络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线上呈现,兼顾内容、实施效果的同时,使管理过程更加科学、有序。
办理报告
孙佳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管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顶层设计,做好方向引领
一是规范教学秩序。大兴区教委对标对表上位文件,出台《大
兴区教学基本规范》,明确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针对中学科学实验相关工作,制定区级工作方案,有序开展工作,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学期末由区教研员、市区骨干教师考核学生科学实验技能,形成调研报告,及时进行全区总结与反馈,为学校后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提供帮助。。
二是提升教师水平。为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学校分层、分主题进行教师培训,通过现场课展示、教师经验交流、专家讲座指导等方式,关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发展学生能力。
二、项目开展,抓好素养提升
在全区87所学校,7307名六年级学生中实施11个月,延续“中小衔接课程实验项目(科学素养课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解决好科学类学科教学的小初衔接问题和能力培养。
在实施程序和方式上,区教委成立中小衔接领导小组,中、小教科牵头,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协调教研、科研、各中小学等单位和部门。根据目标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包括教学任务单、采用师资、所需具体材料等,主题课程设计有相应的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结合小学和初中课程,选取难易适中,生动有趣的知识点,设计实验课程,项目课程设置内容涉及声、光、电、磁、力、光学、机械、能源、生物、天文、地理等15个学科领域,内容丰富,与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内容衔接,适合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每星期安排一学时(即2课时,40分钟/课时),每个学生完成一个科学探究实验,完成一个小制作,并学习相关科学知识。
科学素养体验活动能够很好地满足小学10%的学科实践活动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更深刻的掌握各知识点,并与生活实际联系,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观察生活爱思考的习惯,以及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大胆尝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社会生活的理想。
二、持续推进,激发课程活力
大兴区教委指导学校继续发掘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与研究,通过课前调查、课中活动、课后交流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后续学校进行成果整理,依托学校公众号、区级“兴教时讯”等电子媒介推广成果,扩大影响力。借助家长开放日、学校宣传栏、班级布置等及时展示师生科学活动成果,调动学生参与、分享积极性。
四、着眼发展,实现全面提升
在开展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对科学、技术的赞同与认可。在生活中,他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他将生活本身当作一门关于科学的学问,将在科学课程、科技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与思想带到生活中来。比如做事要严谨认真、推测要有根有据等。如此,真正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2022年课程方案和科学课程标准刚刚发布,大兴区教委将继续加强研究,持续发力,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大兴区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