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012吴士成-关于加快推进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0日来源:区政协网站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2021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具体政策措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探索,是解决大城市住房结构性问题的着力点,更是优化房地产租住供需平衡,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情况,经预测,到2025年,大兴机场就业人群及临空区产业人群租赁住房需求人数约2.6万人,需要相应建筑规模来保障。

  一、临空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未来缺口大

  目前临空区唯一的公租房项目为新机场生活保障基地首期人才公租房,约可提供0.22万套房源,主要解决机场各个航空公司及驻场单位人才需求。

  临空区刚起步建设,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正在启动,现状住宅主要是榆垡、礼贤两镇回迁房,近几年可为机场及临空区工作人员及部分人才提供居住需求,但在居住规模、环境品质、服务配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来解决人才居住需求。

  202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会展、消费枢纽两个重大项目选址在临空区,并要求加快推进规划建设,打造北京国际交往功能承载区,另外综保区一期已建成运营,这都会为临空区吸引大量的人才。临空区的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缺口较大,应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二、临空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优化临空区住房供应结构,推进临空区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临空经济区作为重点产业功能区,人群集聚趋势明显,其中大量是新市民、青年人,加快发展小户型、低租金、有利于职住平衡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阶段性住房困难,为他们在临空区安居乐业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有利于优化临空区住房供应结构,有力促进“十四五”时期临空区全球空港新标杆的打造。

  二是有利于建立临空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临空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提供渠道;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合理释放购房需求,缓解房价上涨压力,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提供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能够调动起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积极性,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三、临空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议

  1、坚持供需匹配,优化空间布局。

  梳理、摸清大兴机场就业人群和临空区产业人群需求情况,结合临空区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在产业集中度高、公共交通便捷的地区布点,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按商品房同等标准布局。结合需求制定年度计划,合理安排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时序。

  2.引导多方参与,建立多渠道保障性住房供给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国企引领、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多主体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调动企事业单位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资金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公司配建保障性住房,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投资、建设、运维保障性住房;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组建专业化投资运营公司、租赁公司规模化建设和运营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

  3.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科学制定准入与退出机制,制订实施细则,对保障性住房准入对象、权利义务、退出条件作出刚性规定。严肃退出机制,对符合准入条件的申请对象,在准入时明确退出条件,严禁转租、转卖、权证办理。对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承租人予以及时退出。

  办理报告

  吴士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推进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委会同区住建委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为保障临空区各类人才的住房需求,促进临空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推进配套住房的规划建设,指导临空区住房供应,促进未来临空区住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2021年我委组织编制了临空区5年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需求为导向,研究临空区住房供应体系及需求结构,同时结合临空区空间资源容量,提出基于资源本底的供给规模,在供需匹配基础上,提出2021-2025期间落实住房建设的空间布局与供应时序,指导未来不同类型住房用地供应。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一、科学谋划,精准测算临空区住房需求

  (一)需求分析

  从需求端出发,立足临空区实际,精准预估,加快人才要素集聚,保障各类人群安居需求。

  1.机场运行保障需求。服务于机场运行的人群主要来自于首都机场集团、基地航空公司和其他相关驻场单位,经测算,到2025年机场就业岗位约7万人,其中北京与河北住房需求解决比例为64:36,需要在北京解决住房需求的就业人员2025年达到4万人,其中1.2万人需要提供集体宿舍,1.74万人有租房需求,1.04万人有购房需求。

  2.新增产业住房需求。依据临空区产业规划,适当前瞻考虑中期储备产业项目落地需求,对近期可落地的产业项目进行分类,至2025年,共计吸引新增就业人口1.6万人,其中租房需求人群约0.9万人,商品房需求人群约0.74万人。

  (二)住房供应规模预测

  结合需求和供应关系,对供需匹配情况综合分析,并与机场相关规划相协调,确定供需匹配关系。

  依照住房现状调查与需求规模预测,立足临空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人口等约束条件,至2025年,需满足4万人机场保障、1.6万人新增就业,共计5.6万人的住房需求,住房用地需求总规模约255.01万㎡,需住房供应127.55公顷。其中,其中租赁住房需求人群约2.6万人,需住房用地约45.37公顷,建筑规模约91万平方米。

  二、多措并举,有效保障临空区住房需求

  立足临空经济区住房发展特征,创新住房制度,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加大保障性和人才住房用地供应,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管常态化机制,形成先租后买的梯度住房消费模式,努力构建多渠道保障、多主体供给、常态化监管的住房供应体系。

  (一)土地供给策略

  设置年度住宅用地供应下限。建议十四五期间临空经济区住宅用地年供应规模不低于15公顷,保障临空经济区人才住房稳定供应。

  建立住宅用地供应与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绩效挂钩激励机制。当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效能指标完成设定目标,则在下一年度计划中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规模,促进产城融合。

  (二)住房申请策略

  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住房政策,对非京籍无房人才、本市已有住房人才、外籍人才、重点企业人才提供针对性的住房保障,让各类人才在临空经济区有房可住,申请政策性住房有据可依。

  降低租赁型人才住房户籍限制。由于临空经济区属于外向型区域,就业人员多以非京籍为主,探索放宽租赁型人才住房非京籍就业人员申请条件,尝试将“连续在本市缴纳六十个月的社保或个税”调整为“申请当月前3个月在大兴临空经济区工作并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

  纳入大兴区共有产权房优先申购通道。在临空区内入区企业就业或签约达到一定年限,结合人才的需求程度、创新能力、影响力、发展潜力以及对所在行业领域的作用和贡献、在京服务年限等因素制定优先申购策略。

  建立人才住房绿色通道。针对重点企业人才构建人才住房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相关申请程序,提供住房服务、进京落户、子女入学、工作居住证申办等贴心服务。提高受理及办理效率,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从而实现重点企业的高强吸附力,促进临空经济区高端产业要素的高水平建设。

  (三)财政资金保障

  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发挥市场主体建设临空经济区人才住房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临空经济区住房建设的财税制度,为临空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争取市级公租房优惠政策支持,设立区级人才住房专项资金。包括拿地税费减免、定额贴息奖励等支持政策,降低开发运营成本。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支持设立区级人才住房专项资金,通过建设、收购、租赁、改建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用于保障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住房需求。

  探索发行住房租赁券,创新货币补贴房租形式。全面构建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并逐步提高货币补贴的比例,借鉴深圳前海等地区政策,探索发行住房租赁券,创新货币补贴形式。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按照我市住房保障有关规定,结合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

  三、分布实施,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根据临空区整体住房保障方案,结合发展需求和供需匹配情况,制定临空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保障策略,分期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一)近期充分利用现状住房资源

  近期充分利用现状资源,加快安置房趸租。现状北京新机场生活保障基地首期人才公租房项目,建筑规模约29万平方米,可提供住房约2200套,对接住房需求,协调各方诉求,高效利用现状闲置资源。开展安置房趸租工作,梳理盘点闲置回迁房,初步统计,到2025年,可对外趸租安置房共计1.58万套,建筑规模244.05万平米。通过现状住房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解决涉航企业员工居住问题,节省涉航企业用工成本,同时极大地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中期稳步推进保租房建设

  梳理临空区住宅用地资源,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合理布局保障性租赁住房,先期启动礼贤片区保租房建设。礼贤保障性租赁住房紧邻会展消费片区,交通便利、景观优良,可提供约5000套住房,通过高标准规划设计,创建配套齐全、充满活力、低碳绿色的居住空间。

  (三)远期探索多元供应方式

  挖掘周边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建设集体租赁房或共有产权住房。坚持“租售并举、同权同价、产城共建、职住均衡”原则,联合榆垡、礼贤镇政府,梳理周边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或共有产权住房,有效增加市场供应,保障临空区人才住房需求。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