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号赵磊—关于打造创新生态,推动先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8日来源:大兴区政协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已成为大兴区主导产业之一,随着新冠疫情期间疫苗、核酸检测等相关企业的跳跃式增长,大兴和亦庄的生物医药板块于2020年双双进入千亿产值时代。然而,疫情相关产业过重的产值占比,如大兴区一家疫苗企业产值占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70-80%,对大兴区后疫情时代如何保持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增长提出严峻挑战。医疗器械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与药相比周期相对短、风险相对低等特点,因此建议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可成为后疫情时代大兴区生物医药领域新的增长点,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大。目前全球医疗器械产品需求持续增长,过去20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达5%,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年均增长则达近20%,预计2023年将突破万亿。因此,器械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

  二是我国政府在大力扶持和推进我国的医疗技术创新转化。全球医疗器械约有7000类、200万种,几乎没有任何突破性创新医疗设备源于中国。原始创新缺乏严重限制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发展。为此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及重大项目等,大力扶持和推进我国医疗设备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因此当下是我国医疗器械创新转化最好的时机。

  三是北京市医疗技术创新转化迎来机遇。源于临床需求的创新是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源泉。以美国明尼苏达州为例,依托梅奥诊所、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明尼苏达已成为国际医疗器械创新的硅谷,全球头部医疗器械企业美敦力、波士顿科学、雅培等主要业务均起源于明尼苏达州,并设有总部或者分部,明尼苏达州更有超过千家医疗器械创新企业。北京拥有大量的高端医院及高校,有丰富的医生资源,大批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在经历了国际技术引进及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后,有大量的一线临床需求及创意发明,然而目前没有系统的机制帮助医生将这些真实的临床需求及创意发明进行商业转化落地。

  建议:

  大兴区可借鉴海内外经验,充分利用北京市的高端医院及高校资源优势,通过搭平台、建生态、理政策,分步且科学地打造大兴区先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具体建议如下:

  一、鼓励“医生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临床需求及创意批量孵化

  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巴肯(Earl E. Bakken)医疗器械开发中心、硅谷的希法姆(ShifaMed)公司、以色列的趋势线(Trendlines)孵化平台和北京经开区的清华海峡院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转化中心等创新转化模式,大兴区鼓励企业、医院、院校在区内设立辅助医生创意孵化落地的专业医疗器械创新转化机构——“医生创新平台”。要求平台建立医疗器械产业化比较完整且具有一定创新经验的团队,团队成员具有从临床需求及市场分析、技术开发、生产工艺、临床试验、注册认证、渠道拓展、知识产权分析到商务构架及落地等全面的产业化经验,有一定的创新启动自有资金和研发条件,可开展批量创新转化。大兴区依托这些平台实现创新医疗技术在区内批量转化落地。

  二、出台组合政策,提供金融支撑

  政府可以为平台提供人才、场地、科技项目等政策组合支持,特别设立“医生创新转化”种子基金是解决医疗创新转化最大的资金痛点问题。对于落地区级“医生创新转化”的项目,经过专家审评,可以给与不超过研发经费50%,从1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不占股权的种子资金,但要求项目产业化后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如1%,作为回报返回种子资金池。此种子资金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本参与,可以每年从2000万到5000万元递增,连续设立5年,力争实现平均每年100个项目,五年500个有效创新项目落地大兴。

  三、鼓励医疗器械第三方服务企业落地大兴,打造创新生态

  医疗器械产业链较长,各个核心节点均有其专业要求。快速实现医疗技术快速落地转化需要便捷和专业的服务。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第三方服务核心模块,包括第三方开发机构(CDO)、动物实验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注册认证服务机构(CRO)、委托生产机构(CMO)、营销渠道机构(CSO)以及加工配套企业等落地大兴,打造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生态系统。大兴区可以借鉴经开区的第三方服务券的方式,鼓励企业寻求大兴区的第三方服务,吸引服务机构落地。此类生态系统既能协助快速批量商业化创新医疗器械,也可以吸引大量成熟项目聚集到大兴。

  总之,针对目前医疗技术转化链条不完整及医生创新创意落地无门的痛点与机遇,通过平台建设、生态建设和制度建设组合拳,预期可实现集聚性创新转化,五年后可批量储备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及百亿级以上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真正形成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有效填补后疫情时代大兴区生物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地方和国家做出贡献,并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器械创新高地。

  办理报告

  赵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创新生态,推动先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结合园区自身情况,认真研究部署落实,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发展现状

  在大兴区打造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作为大兴区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已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创新化药、现代中药全面发展格局。目前,医疗器械板块是园区的主要板块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聚集化发展态势良好,拥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国家创新医疗器械20个。

  二、发展举措

  后疫情时代,医药基地积极谋划、培育医药健康领域新增长点,大力推动医工融合新业态,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推进创新生态建设,多措并举,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构建“科技·医药+金融·服务”的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生态。医药基地实施高端医疗器械优化工程,鼓励和支持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发展,瞄准医疗器械前沿领域,加快培育数字医疗新业态,探索智慧医疗,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和广泛落地,推动数字科技引擎加速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痛点。一是引导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赋能园区企业发展,为企业充分对接大兴区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助力园区内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成功融资;二是积极筹建园区股权投资基金,专注医药健康领域,打造系统化、规模化的园区金融服务体系;三是设立园区运营平台公司,探索以多形式合作模式为企业发展纾解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发展。

  2.打造特色产业园

  园区提出通过“围绕特色赛道、提供特定服务、汇聚特优人才、制定特殊政策”达到“抢占前沿赛道、批次引进项目”的目的。园区建成了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已经取得聚集发展的初步成效。器械园一期占地131亩,落地企业90余家。二期占地157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园区拥有上市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8家,包括热景生物、奥精医疗等。

  3.探索“医生创新平台”

  北京万创普利科技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在医药基地成立,是国际医疗创新投融资平台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他们专注于对接医生和医疗初创企业,把医生的想法经由企业变成医疗器械,再把初创企业的研发出的器械应用于临床。从临床需求出发,进行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在此过程中,万创普利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及各种资源对接。目前,双方正在探讨如何将万创普利投资的项目落地园区。

  4.持续推进平台建设

  立足北京医疗资源优势,依托园区企业,积极推进医学转化孵化平台共建,引入医学转化平台,集“创新研发、注册申报、临床开发、投融资”一体化,打通临床研究到科学产业转化完整产业链条,强化首都临床资源对大兴区的创新溢出效应。园区已经引入医疗器械临床前安全评价服务商通合立泰、界定医疗,注册报批服务商盛恩,流通服领域务商人福医疗、中关村普世等。

  5.用足用好产业政策

  大兴区为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推出《大兴区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内容覆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全链条,在固投、场地、研发、审批、生产、销售、第三方服务等方面企业均可享受不同程度的政策补贴。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建议意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发挥园区优势,促进大兴区医疗器械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推动大兴区先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