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问题及分析:
青少儿体能是指青少儿的身体素质适应生活、学习、运动和环境的综合能力,也是完成各项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切实加强青少儿身体素质的提高,2021年7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现场考试两部分,总分值由原来的40分提升至70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成为硬性指标,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多了,尤其是体育锻炼项目的新增,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目前学校“双减”后,学校的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能训练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中小学生体能素质普遍较弱。近年来,小学生近视率偏高,游戏、短视频成瘾,超重及肥胖现象呈上升趋势,耐力、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偏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二是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能训练技术缺乏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趣味性、游戏性的运动更吸引中小学生,目前先进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与体能技术不断更新,但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墨守成规,训练技术陈旧,更适合新时代学生的体能训练需求和兴趣的课程没有及时更新迭代,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不足,体能训练激情不旺盛,进而影响了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
三是学校体能训练与专业体育项目教师数量不足。2021年10月2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双减”背景下,体育老师严重不足,探索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退役运动员、体能训练师兼职体育教师。会上例举支教时的情况,有一个学校,2600个孩子,只有2个体育老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训练需求。我国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当地教师编制考试,受限于教师编制考试的设计,存在着运动专业水平偏基础,专业深度相对不高和体育大班课、短时长、低强度的课堂问题,很难实现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是学校体能训练教材适应性不强。教材内容的适应性不强集中体现在某些教材的内容陈旧、一些教材仍然停留在旧的观念之上,没有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实际的需要,及时引入新的体育理念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和体育项目。
建议:
1、政府牵头协调校企双方。由政府主管部门教委牵头,确定并规范教学内容、时间、方法、考核标准,在此基础上,考察、确定具有专业资质的体能与多样化体育课程的培训机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参照地方教学课时费的支付经费办法确定收费标准和支付办法。既给与学校相应的自主权又能统筹管理(例如公开招标等)
2、组织体育教师集中培训。在政府相关单位(教委和体育局)的组织领导下,由进行过统一筛查考核的专业培训机构对中小学生体育教师进行儿童体适能、中小学国标体测提升等运动基础与体质健康提升相关专业的培训。
3、安排体育教师分期送训。有计划的组织学校的体育教师,分批次定时段的到政府统一采购的符合规定的专业培训机构,按照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时间分配,考核标准,进行系统性的体能与多样化体育课程培训学习,并进行严格的考核,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一旦体育老师具备有相应课程合格证书,必将极大提升校园体育课的质量,从源头上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
4、校内举办体能与多样化兴趣班课外课程(如:台球、网球、棒球、橄榄球、轮滑等)。按照其他课外课的培训方式,丰富青少年校园课程,综合提升学生体能素质、专注力、意志力、思考、决策等能力。
5、每年区体育局与教委联合加大中小学多样化(台球、网球、棒球、橄榄球等)体育竞赛、联赛的举办力度;同时,结合国家、国际等重大、重点体育赛事及项目【注释1】,对全区中小学整体体育赛事项目进行规划,通过赛事带动兴趣,以兴趣培养人才。在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对重点重大体育赛事人才实现甄别与储备。
办理报告
甘佳庚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双减’后体能训练与多样化体育课程进校园和加大区级中小学多样化体育竞赛、联赛举办力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2023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区教委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健康生活,树立大健康管理观,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强化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体育教研员将以“新义考”和“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为抓手,持续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运动负荷监测与调控”、新课标研修的教研培训,并分主题开展专项培训。以考促教、以考促练,通过专题讲座、课例交流、观摩课、展示课等多样培训形式,帮助教师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 落实“校内一小时”,丰富体育课程供给。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等能力的体育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教委对学校评价量化中新增指标:每天开展一次有一定运动强度的体育大课间体育锻炼并赋一定分值。2023年,中小学开展了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社团1079个,进一步丰富了体育项目供给。
3.量身打造多项赛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23年,区政府主办,区教委、区体育局承办组织了“大兴区首届青少年学生体育大会”开幕式。5月起,包括文化类、智力类、群体类、竞技类、精品类五大赛事将陆续开展。其中,在全区各中小学和俱乐部内开展包括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等共计18个大项、24个分项的竞技类比赛隶属于“体育大会”赛事体系。除此之外,区教委还将携手体育局举办中小学生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智力运动会、健美操啦啦操、新兴体育、冬季运动会、跳绳等比赛,为学生打造更多展示平台,多角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截至目前,已开展了“大兴区首届青少年学生体育大会”田径运动会、击剑比赛、乒乓球比赛、跆拳道比赛和大兴区中小学生空竹、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参与人数达5600人。另外,结合区域文化,创新打造的小河马青春跑、碧波斩浪游泳项目和风驰骑行等体育活动也将陆续开展。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