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一、现状
在“两区”建设和“双自贸区”政策叠加优势下,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观的产业税源聚集效应,成立以来共有税源规模4000余户,自2019年机场通航至2023年9月底,4年累计完成税收收入27.8亿元,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同口径年均增长31.9%;累计地方级税收贡献达到20.1亿元,对促进大兴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北京市“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布局均产生较大贡献作用。
二、问题
1、涉航税源有待巩固提升,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航司及配套的航油、航食、地面服务、航空技术服务等各类涉航核心税源规模较小,现有户数不足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50%,2022年全年纳税金额仅相当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6%。
2、生命健康产业引领作用有待强化,医药领域税收龙头企业仍存在空白,税源规模梯度还不够丰富。
3、“临空不临”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临空区重点企业实际业务的临空特性低、利用临空资源能力不足,未真正融入临空产业生态之中,难以跻身临空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三、建议
1、多途径壮大涉航核心税源企业。发挥航空航天产业链条集聚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商业航天产业与临空经济区联动发展,推动资源共享、政策互认、互利共生;根据“双枢纽”航权及占用资源与收益匹配的大原则,进一步增强沟通协调,促进部分航企和上下游企业入驻,支持航空集团新成立下属企业和新增业务在本区布局,提高枢纽税源地位。
2、促进临空区生命健康产业与北部生物医药基地的产业链衔接,形成上游生命科学研究、中游医药与医疗器材工业、下游医疗健康服务联系紧密的产业链,优先在临空区安置有影响力的医药类链主企业,迅速扩大生命健康领域经济税收影响力。
3、根据临空产业圈层布局规律,对不同辐射半径范围制定差异化招商引资政策,将项目临空关联性纳入办公场所、土地等资源配置的重要考量之一,在重点项目落地后,对其与临空产业链的参与度进行持续跟踪,并帮助企业做好区域资源供需对接服务,确保内圈层企业临空关联度保持较高水平,实现临空资源效益最大化。
办理报告
王海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临空产业税源布局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空区产业规划
临空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韩国仁川机场航空城重点打造集航空物流枢纽和旅游休闲胜地于一体的航空城,新加坡樟宜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会展和消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片区(以下简称临空区)重点发展以生命健康产业为引领,航空服务保障和高端枢纽服务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储备的“1+2+2”临空产业发展体系。
从企业家数来看,2024年5月末,临空区五大主导产业家数占比65%。从实体经营企业来看,目前入驻临空区产业载体进行实体经营的企业多为生命健康、智慧物流、航空保障等,超过实体经营企业总数的90%,拿地企业多为智慧物流、生命健康、服务贸易等产业,占拿地项目总数的80%以上。下一步,临空区将结合产业圈层,进一步提升临空区“1+2+2”产业对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促进临空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24年5月底,临空区生命健康类企业总数176家。生命健康产业的聚集和发展需要一定周期显现及大量资金的投入,参照上海张江生命科学园、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先进区域,均经过了20年以上的长发展周期,才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收益。从单个新药周期来看,从完成研发、临床、中试到最终产业化形成产值,通常需要12-15年的周期。目前,入驻临空区的企业多处于初创期(平均仅成立2.5年),此外,生命健康产业需要生产研发载体支撑,现阶段临空区大部分载体仍处于建设中。
(二)产业空间
临空区依托作为洲际枢纽的大兴机场空港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地优势,以及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政策叠加优势,以生命健康产业为引领产业,聚焦基因技术、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和高值医疗器械等医药产业细分领域,以打造千亿产值医药健康供应链和千亿产值医药健康产业为目标。确立“三医融合”发展理念,以医学研究为核心纽带,以医疗服务和医药产业为支柱产业。当前,重点建设国际生命健康口岸和国际临床研究先行先试示范区,以发挥大兴机场“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作用,支撑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临空区用地以多功能用地为主,工业用地占比较小。生命健康社区位于榆垡片区,总用地面积约286.8公顷,其中医疗用地约287亩,工业用地约345亩,计划建设标准厂房31.4万平方米,生命健康社区中的再生医学园、医疗器械园均已开工,建设周期预计为2年。综合保税区一期规划工业用地约410亩,已出让近200亩。综合保税区二期规划工业用地预计770亩(暂定数据)。公共库项目位于综合保税区内,在建符合GSP标准的保税医药仓储空间,面积为3000平方米,预计2024年投运。
(三)近期发展方向
打造生命健康口岸。按照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助力北京市加快形成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新格局,在京津冀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依托大兴机场以及综合保税区,充分利用创新药械产品行政审批区位优势,以及临床研发资源优势、生物制品企业规模化优势、国际航空物流资源优势等,搭建大兴机场生命健康口岸,建设基础设施完备、通关监管高效、保税功能领先、贸易便利化和全程不断链的生命健康国际供应链全球运营中心。聚焦航空冷链运输,集聚医药物流龙头企业。重点争取建设以冷链为专业特色的、符合GSP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及进口药械贴签公共平台和以生物制品、器械为特色的进口药品口岸,为临空区内医药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原料、产品进出口等相关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动建设国际医院、研究型医院等,形成医院集群,打造国际医疗服务中心,推动高端医疗服务、医药研发和医药生产“三医融合”发展。
2.积极引入细胞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
三、促进航空服务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
目前,在大兴机场地区开展经营活动的航空服务产业中,主要分为航空运输主业(包括机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和航空配套服务产业(包括航油、地服、航食、机务、安保、航站楼商业经营等)两大类。
其中,在大兴机场地区经营的航空运输主业及主要配套产业单位已达50余家,2023年,大兴机场地区航空运输业营收规模已达100亿元,在大兴机场地区开展经营活动的航空服务产业规模已达450亿元。
(二)近期发展方向
遵循空港平台动能释放、区域战略使命落实、资源价值集聚引领的产业构建逻辑,形成“1+1+1”的航空服务创新产业体系,凸显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航空价值引领地位,落实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战略定位。其中,1个核心产业为航空服务产业,1个延伸产业为航空保障产业,1个关联产业为航空科创产业。其中,航空服务产业包括:航空主业、航空配套产业;航空保障产业包括航空维修、航材配套、模拟机培训等;航空科创产业包括适航与安全、民航装备、新型飞行器研发制造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建立飞机定检、关键部件深度维修能力。支持大兴机场主基地航司现有航空维修企业从低级别定检能力向高级别过渡,招引OEM型和第三方型航空维修企业落户,鼓励开展第三方维修业务,扩大国际航空维修市场占有率,建设飞机大修基地。发挥主基地航司技术能力和维修资源的国内领先优势,聚焦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提升短舱、航电、起落架、复合材料、机载设备等关键部件深度维修能力。支持区内企业推进机务维修数智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民航维修数智化示范体系和适航标准,提升机务维修市场价值。
2.拓展航空发动机维修能力。瞄准全球民用航空动力装置MRO高端领域,引入OEM型发动机维修企业,形成涵盖宽、窄体运输机和公务机的主流发动机维修能力。寻求与中国航发商发、中国商飞、MTU的战略合作,以民航辅助动力装置(APU)的自主维修保障为突破口,布局国产商用飞机发动机维修能力。
3.建立部附件维修再制造业务。发挥主基地航司资源优势,维修拓展波音、商飞等客改货改装包、PMA件和相关辅材制造业务。积极推动航科院开展国产PMA件适航认证,以实现民航耗材国产替代加速推进。面向C919、ARJ21等国产民机维修潜在市场,建立国产民机部附件制造基地。
4.推进空管监管设施智慧化升级。面向智慧民航运输系统发展需求,借助航科院空事系统技术、运输航司运行技术以及通用航空智慧化管理技术,联合航科院等民航局直属单位,推动空中交通指挥、监管环节设备系统的智能化、创新化。在大兴机场先行开展“机-车-场道-设施”协同运行示范,推进新一代航空宽带通信系统、北斗系统在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应用。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