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号沈玉新- 关于加强我区文农旅产业融合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来源:大兴区政协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农业和旅游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旅行者在追求休闲与娱乐的同时,对文化和知识性体验越来越重视。2023年旅游景观偏好分布显示,人文景观位居榜首,占比39%,这反映了旅行者对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自然景观以24%的占比紧随其后,表明壮丽的自然风光仍旧是旅游的重要吸引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旅行者特别偏爱参观历史古迹、艺术展览以及博物馆,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沉浸体验。从我区资源禀赋看,文化、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二、问题:

  我区文化、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形成产业发展链条。文化、旅游、农业之间缺乏深度融合,尚未形成一体化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这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缺乏创新性融合。目前我区文化、旅游、农业发展方式较为传统,产品和服务未充分体现大兴区特色,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缺乏专业人才。文化、旅游、农业融合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策划、运营和管理。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乡镇引入了这方面的人才,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但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一些乡镇在促进文农旅融合过程缺乏专业指导、管理和创新。

  4.特色品牌较少。文化、旅游、农业融合的产品和服务,除大兴西瓜节、花马之外,尚未形成其他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建议:

  1.挖掘文化资源

  要持续深入挖掘我区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民俗、艺术、手工艺、采摘业等,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消费者增加旅游体验感和趣味性,为文农旅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民间文学中的传说故事如《南海子传说》、《古桑园传说》、《永定河传说》、《广阳城传说》等,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可以开发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产品。大兴的民间花会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传统庙会和宗教仪式,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增强游客体验感。

  2.发展特色农业

  我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应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注重农产品的品质,打造具有大兴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与文旅融合,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衍生出农副产品礼包及周边。例如,可以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组合包装,形成农副产品礼包,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农产品相关的周边产品,如农产品纪念品、农产品文化衫等,与乡村民宿、餐饮开展合作。进一步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我区有许多古建筑、古村落、古遗址等,如古桑园、永定河故道、广阳城等,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要加强我区地标性旅游资源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住宿、餐饮、交通、导游服务等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将大兴区特色文化和农耕元素融入景区,设置互动环节,例如解谜、打卡等,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产业集群

  要推动建设文化、农业和旅游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三个领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兴区拥有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如西瓜、桑、梨、蔬菜基地等;有知名度较高的民俗活动和体育活动,如大兴西瓜节、大兴冰雪节、花马等;还拥有地标性的旅游资源,如野生动物园、植物园、温泉等。一是需要对文化、农业、旅游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明确各方的优势和特点,找到融合的切入点。二是加强顶层设计,邀请文旅领域专家、艺术家,设计突出我区文化特色的产品架构,将农产品和旅游资源进行嵌入。各乡镇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加入到产业链建设中来。三是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产业链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补贴,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办理报告

  沈玉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区文农旅产业融合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挖掘整合区域文旅农资源

  2024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大兴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谋划打造本区文旅品牌,全面宣传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我局面向全区征集文旅资源点位信息。经广泛收集整理,原有的网红打卡地现已更新扩充至88家,其中包含众多农业资源,有红星集体农庄、梨花村、丰浓草莓采摘园、贾尚采摘园、御林古桑园等等,更新制作完成“大兴区网红打卡地地图”,形成大兴文旅宣传推介的重要载体。

  二、打造地方特色农文旅活动

  一是首次承接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1月30日至2月5日,在黄村镇三间房村举办的全国村晚“兴”市集,围绕“采年货、赶年集”主题,设置上百个展位展示了全国17个省份的600多种地方特色产品、名优农产品和大兴区特色好物。大兴文旅局也在央视舞台上向全国观众发出了“都到大兴来”的邀请,推荐了大兴采摘、美食、游玩的好地方,我区文旅知名度得到了巨大提升。

  二是开展迎新春群众文艺汇演和元宵节非遗花会,分别以青云店镇和榆垡镇为主会场,突出年味、乡土味、文化味,以群众大联欢的形式向社会各界送上新春问候和祝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喜庆热烈的中国年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举办第36届北京大兴西瓜节。活动以“乐享生活 京彩大兴”为主题,精心策划“开幕日、市集周、活动月、骑行季”四大板块,联动全区16个镇街打造21场主题市集,推出5条骑行线路,亲子游、南中轴文化游、农业采摘等7条主题线路,开启抖音话题挑战赛,联动北京野生动物园举办音乐嘉年华等。通过系列活动,充分营造了全域办节、全业办节、全民过节的节庆氛围,实现了以节造势、以节聚人、以节兴业,展现了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的大兴形象。

  三、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

  我局精心培训文旅业务骨干,为广大基层文旅干部搭建激发智慧、锻炼才干、积累经验的舞台,让文艺骨干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成为新常态。目前我区共有文化专职从业人员200余人,村社文化组织员600余人,文化志愿者3000余人。每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形式,开展文化专题培训班、“京郊旅游百千万工程”培训班、精品乡村民宿管理者培训班等各类培训活动20余期、覆盖5000余人次。努力做到培训范围最大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效果显著化,提升各类文旅人才的综合能力,为文化大兴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接下来,我局将吸纳委员相关建议,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挖掘我区农文旅资源,持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推动建设“文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助力大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