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一、现状:
新兴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深化,“医工融合”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词汇。研究资料表明,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72位科学家中,有76位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背景,约占44.2%。当前我国“医工融合”发展处于爆发期,一方面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将释放庞大“医工融合”需求,另一方面政策推动下,国产替代驱动行业向高质量阶段迈进。因此,我国要想抢抓机遇,必须瞄准医工结合、医理结合目标,推动现代医学和理工学科交叉融合。
研究发现,当前学界、产业界对“医工融合”的概念尚未有统一定义,但对其基本内涵有一定共识,“医工融合”涉及对医学需求的理解、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成果的转化、产品服务的应用等多个环节,且不同界别主体对医工融合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因此,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是“医工融合”的特点,医、校、商、政、产、介六方主体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打通各主体间的壁垒,势必将释放更多创新的活力,推动产业生态向高质量发展。
二、问题:
(一)医工融合产业发展的行业现状
尽管“医工融合”是近几年涌现的新词汇,但实际上,全球范围内对医工结合的探索已有近百年,新技术的融合在医学发展的各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各领域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科研机构揭开了着手推进医工融合发展的序幕,医工结合逐渐作为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路径也日渐清晰。
“医工融合”的概念内涵有待进一步明确。近几年,“医工融合”在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被认为是医疗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路径。但尚无来自学界、产业界或政策界的权威对此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也无法考证该概念的权威出处,常与“医工融合”、“医工结合”“医工交叉”等替换使用,由于概念的模糊与宽泛致使不同主体在推动横向联动创新时低效沟通问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限制了多元主体间协同创新的效率。
多元主体有待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整合。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是“医工融合”的特点,医、校、商、政、产、介六方主体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以医院及医疗机构为代表,聚焦临床需求、承担成果转化任务、为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并对其进行评估;“校”以医科工科高校院所为代表,聚焦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商”以行业企业为代表,聚焦市场需求,生产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医工融合”产品落地;“政”以行业主管部门及属地政府为代表,聚焦为“医工融合”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与产业营商环境配套;“产”以专业产业园为代表,聚焦资源组织,营造产业生态;“介”以行业协会/联盟为代表,搭建多方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医疗领域创新发展。不同主体产业发展路径不同,急需通过顶层设计有效衔接各方需求,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才能有效激活行业间的创新活力。
创新协同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近些年,各方主体通过一定的合作模式紧密连接,其中一些成功的合作模式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对区域产业生态建设提供了经验范式,亟待在有条件的区域推广落地。其中,“医校企”合作研发模式、“政校企”搭建协同研究平台模式以及“校医”联合共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在试点区域均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对区域医工融合产业发展借鉴意义重大。
(二)我区医工融合产业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区医工融合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布局在生物医药基地板块。生物医药基地在“医工融合”发展中,既有着先占优势,也面临不小挑战。综合来看,当前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已达千亿级规模,已在大分子药物和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细分赛道集聚优势,同时也已成立全国首个“医工融合”专业园区,细分赛道特色园区建设加速。但也面临产业规模稳定性不强、结构多元性不足、高校院所、医疗机构数量不多,研发创新、临床应用资源相对匮乏等挑战。
发展“医工融合”产业具备较好基础。目前,我区生物医药基地已集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检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十余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研究团队、高水平实验室设施等人才、基础设施资源,为“医工融合”提供科学研究、产品研究支持;120余个技术创新平台,涵盖医药研发外包(CRO)、医药定制研发生产(CDMO)、共性技术、实验动物、检验检测、行业研究、临床注册、医学检验、信息技术等11个公共服务类别,初步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完整服务链条,为“医工融合”提供检验检测、生产流程等方面经验和支持,助力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
在大分子药物和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细分赛道集聚优势。大分子药物和细胞治疗领域,已落地希济生物、艺妙、臻知、九芝堂、基因启明、祐和医药等明星企业;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已聚集热景、奥精、华科精准、华脉泰科等在内的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数字医疗领域,积极推动医联网、药联网、健康信息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大数据发展,鼓励入驻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升级,向电子信息、云计算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靠拢,千乘镜像3D病理数据库、衡道病理医学实验室、北京生物信息智算中心等项目纷纷落地,提升了智慧医疗和AI制药方面的水平。
成立全国首个“医工融合”专业园区,细分赛道特色园区建设加速。目前生物医药基地聚焦前沿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首个“医工融合”专业园区,即中国医谷医工融合创新产业园,该园区聚焦精准医疗、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等“医工融合”热门方向,通过引入清华大学等高校成果资源,打造特色标杆园区。此外,基地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布局高端生物药、医疗器械领域,建设北京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和天坛脑科学产业园,逐步形成一批专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建议:
大兴区作为全国首个建立医工融合产业专业园区的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发挥先占优势,聚焦“医工融合”细分赛道,通过出政策建基金搭平台办活动,拉长板补短板,打造“医工融合”高地,现提出建议如下:
1、筹备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从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在“医工融合”方面尚缺乏权威的概念界定,且高校、医院、产业界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建议联合中国标准研究院以实践为导向,广泛调研理工科院校、医院等相关主体,产出“医工融合”团体标准,凝聚共识,打造行业高地。
2、支持医工融合专业园区建设。以生物医药基地医工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抓手,重点聚焦服务“医工融合”产业相关的高校及临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概念验证、产品化和产业化项目集聚。支持自建、引进或与企业共建的方式建立“医工融合”公共产业服务平台,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新药安全评价服务平台、新药代谢研究技术平台、动物实验和药物安全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行业生态。
3、筹建区属医工融合产业联盟。依托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专业园区生态构建,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积极联动医工融合领域专业院校、市属临床医院、区属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医工融合产业联盟,加强多元主体横向及纵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4、创建医工融合领域特色品牌活动。以年度组织的九三学社医工融合论坛与双加聚力医工融合创新路演活动为基础,积极组织“医工融合”主题的创新活动,聚集医疗机构、高校、行业企业等主体,促进其开展交流合作,结合实际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应用。下一步,可依托中国药谷医工融合创新产业园,举办高水平“医工融合”行业科技峰会、创新创业大赛、前沿技术系列路演等活动,强力造势、聚势,全面汇聚行业高端资源,快速推动区域产业生态完善。
5、加大政策引导及扶持力度。依托大兴“科创九条”“医药十条”等现行政策,在年度预算安排方面予以倾斜,重点针对AI医疗影像、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生物材料与3D打印等细分赛道,重点支持多方主体协同,包括支持高校及医疗机构成果转移转化、企业与医疗机构多层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等。
办理报告
罗道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大兴医工融合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结合园区自身情况,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我国医工融合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在医疗器械和医学影像等领域开展研究。80年代初,我国设立了第一个医学工程学系,标志着我国医工融合领域的正式起步。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加强医学影像、医学信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医学检测和诊断、医学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医工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10年,我国发布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加快医工融合领域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医工融合领域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重视。
从国家政策支持“医工融合”领域方面。国家层面发布《中国制造 2025》《健康中国 2023》《“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智能医疗装备、AI 医疗、生物医学、精准医学、互联网医院等方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紧跟政策导向,抢抓产业发展先机。随着区域的产业积累和政策支持,目前医药基地已聚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检院等十余家国家级院所,以及120余个技术创新平台,具备良好的医工融合产业发展基础。
您在建议中指出我区尤其是基地在医工融合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医工融合”的概念内涵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是多元主体有待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整合。三是创新协同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对此,您在提案中提出了五点建议,针对建议,结合医药基地发展进程,将逐步落实相关工作:
一、引导医工融合相关研究单位加快行业标准制定调研
标准的制定对促进医工融合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推动医工融合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拟引导医工融合相关研究单位、产业服务单位等,整合对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各民主党派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适时开展名词术语类标准《医工融合术语》团体标准的研究探讨工作,筹备标准的调研工作。
二、加快医工融合专业园区建设
加上充分发挥“1+N”政策的引导作用,为医工融合产业园区与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同时,推动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医疗器械样机服务平台等对医工融合产业有聚集带动作用的专业平台的引进和落地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医工融合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提升医工融合专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三、搭建医工融合产业行业交流和资源整合平台
加强医工融合产业主体之间的联动,旨在推动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与区域内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端院校、龙头企业等多个单位建立联系并建立沟通机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四、借势各类产业活动推广医工融合产业主题
在基地参加市、区各类产业活动中,加强对医工融合产业主题的宣传和培育,拓展以医工融合为特色主题的交流、创新、研讨等活动,如医工融合论坛、交叉学科研讨会、医工创新大赛、医工技术应用展、医工创新成果展和医工融合人才交流等促进医学与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五、用足用好产业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积极对接区科委加大医药十条政策的宣讲,积极争取政策对医工融合领域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促进相关产业和项目的聚集和落地推动医工融合产业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注入新的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涉及“医工融合”的高校、医疗机构及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和调研,了解其开展成果转化的现状布局,挖掘平台合作机会和产业项目落地机会,为“医工融合”产业做实做强夯实基础。
最后,感谢您对大兴区医工融合产业方向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