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一、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产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创业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基地和集体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高校孵化器植根于高校,结合教育和产业生态系统的差异和优势,既具备一般孵化器的服务和产业功能,又加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是集教育、集聚、创新、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能够起到促进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就业的作用,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和支持。
大兴区正处于加快建设“三区一门户”的关键时期,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临空经济区、四大产业区、六个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从“风生水起在大兴”到“风生水起看大兴”,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在大兴区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更加突出。高校孵化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兴区更需要以高校孵化器为平台,充分发挥驻区高校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提升驻区高校对大兴区经济社会的服务力、支撑力和引领力,共推大兴高质量发展。
二、问题
大兴驻区高校中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都拥有各具特色的科技创业孵化器。但目前由于高校孵化平台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制约了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效果。
三、建议
1.“政产学研用”联动,实现校地共建共享
一是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更良好的“政产学研用”孵化平台。高校创业孵化平台与大兴区的创业服务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协同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为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创业孵化平台在地方工作中的受益。另一方面,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多方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服务地方工作的效果。
驻区高校在能源科技创新、城市安全运行、数字出版传媒、文化创意设计、建筑遗产保护、海绵城市及高端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各具优势。找准大兴区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与驻区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资源合作的契合点,推动驻区高校孵化器企业与大兴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有效整合和高效运营。支持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双创实践基地,校地通过双向出题、解题,“政产学研用”联动,通过多专业、多产业、多机构、多平台的合作,使驻区高校孵化器成为新国门新大兴建设的有力助推器。
二是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校地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优化校企实验设备和仪器开放共享体系,支持驻区高校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等服务。另一方面,驻区高校孵化器要围绕大兴区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科研人员聚焦大兴区产业和行业需求,特别是重点发展领域,系统化层次化配置创新资源,拓展高校孵化器的区域服务功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辟高校孵化器发展新空间,校地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融合发展。
2.完善服务体系,打通在孵企业科技三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驻区高校孵化器中的在孵企业科研成果向大兴区转化的服务体系支撑。一方面加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在高校的宣传,增强政策影响力和吸引力,扩大孵化器在科技成果收集、发布和对接,充分发挥平台链接集成作用。另一方面高效孵化器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导师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推动在孵企业产品的品牌符号与品牌特色投入到市场。推动将孵化项目及时投入到生产中,加大与产业下游的客户对接合作,通过专业化科创服务、市场化验证机制、互联网的场景驱动,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规范技术转移的管理,加速在孵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助力大兴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3.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高校孵化器高质量发展
加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功能,加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围绕企业与人才的需求,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园区以办公场景为入口,为入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化服务,支撑园区拓展建设与日常运营管理要求。同时,借助丰富的园区数据,包括项目库、业务主体库、人口库、法人库等多维数据,以及园区具备的数据加工与数据分析能力,助力企业与创新人才共同成长。
4.推进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着力释放孵化器园区发展潜力
深化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借贷、入股、担保等多种方式满足孵化器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求,搭建产业与资本交流、合作的信息平台。同时要充分利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制定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资本进入。此外,还应加快引进专业的风险基金管理人员,为在孵企业投融资提供更加专业的环境和条件。探索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突出主业优势,缩小固定投入,将品牌、创新、研发技术等无形资产和商誉发挥到最大值,寻求多方合作的经营共赢模式。
办理报告
陈丹委员:
您“关于充分发挥驻区高校产业孵化器作用,助力大兴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区科委支持驻区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孵育校内教师、学生科技成果,在校内孵化器实施落地转化。
1.北京印刷学院依托其在印刷技术、传媒艺术等领域的深厚底蕴,建立了专注于文化创意与传媒科技领域的创业孵化器。聚集了一批充满创意与激情的青年创业者,探索数字传媒、工作设计、数字出版等前沿领域,为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创新活力。
2.北京建筑大学凭借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立足西片区建设,与天普新能源孵化器合作,设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同孵育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技术的创业孵化器,转化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创新人才,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推动大兴区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与大兴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紧密,支持申报概念验证平台项目,筹备设立校内成果孵育载体,探索高校孵化器的新方式,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转化更多优秀创业项目和创新人才创业大兴、安家大兴。
(二)加强对高校孵化平台的政策扶持。在《大兴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对孵化器、加速器空间载体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支持和指导孵化器申报国家级、市级孵化器认定;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对开展概念验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一定的支持;对企业承担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开展围绕区重点产业技术成果场景应用的给予政策支持。
(三)成立北京市自然基金-大兴区联合基金推进校地合作基础研究。我区今年5月正式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设立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大兴联合基金,合作期限5年,合计出资5000万/年,区内7家企业参与。通过大兴联合基金的设立,引导北京优秀科研团队围绕我区企业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成果不匹配等问题,使企业从只能被动等待研究成果的“局外人”,转变为基础研究工作的“出资人”“出题人”和“发榜人”,科研人员从过去在前沿热点中找课题,转变为在企业难题中找方向,加快提升我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高标准建设孵化器。对全区孵化器资源进行调研和梳理,优化修订《北京市大兴区区级孵化器认定管理工作方案》,引导企业提升四项“专业化”能力,包括专业团队、专业平台、专业早期投资和专业化产业链供应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硬科技孵化服务,加强未来产业孵化等探索,全面贯通成果转化、硬科技孵化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二)开展高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资源对接。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大兴区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积极开展了高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资源对接活动。着力推动高校与大兴区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搭建起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促进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入高校的优质科研资源,为大兴区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推进高校孵化器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孵化器内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科研机构的需求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为大兴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充分利用高校孵化器为大兴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指导大兴区孵化器联合会工作。指导高校孵化器加入大兴区孵化器联合会,共同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新模式,组织开展沙龙座谈、资源共享等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建设共技术服务平台、概念验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一站式服务方面进行探索,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四)继续推进政策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孵化器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为高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