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科技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兴区作为北京科技创新引领区,应率先垂范,加大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推动产业升级,造福一方百姓,打造宜居宜业新大兴。近些年,围绕区域功能定位,我区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建设标准仍需提升,低能耗建筑仍需进一步推广。根据北京市关于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力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5%,全市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我区虽已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但整体星级不高、运行效果不明显,绿色建筑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够。我区产业功能集中,同时承载中心城区人口及功能疏解,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低能耗建筑和居住建筑品质提升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二是绿色科技创新技术仍需提升,产业化仍需加快推进。根据《北京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中的氢能、新能源汽车、低功耗半导体和通信、光伏、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近零能耗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等9个技术是北京市重点发展方向。我区在相关领域缺乏领先技术和龙头企业,需围绕产业基础优势,在近零能耗建筑、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捕集等领域加大创新推广,并形成本土产业集群。
三是基础设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仍需完善。例如,部分道路照明设施老化严重,荟聚、大悦春风里等重点商圈无照明景观,部分区域存在照明盲区,有的照明效果不佳;公园绿地绿色低碳技术使用程度不高,较多采用传统照明设备,能耗高且基础设施的舒适度、便利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升基础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提升我区生态环境品质,提供优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宜居宜业新大兴,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提升建筑领域低碳绿色水平
在建筑领域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系统、热泵系统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光储直柔”一体化试点,鼓励新建政府投资工程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节电绿色化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创建绿色智能供热体,推进既有燃气供热系统“零碳”改造示范工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持续增长。
二、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的高品质园区
落实“双碳”要求,在生物医药基地、大兴经开区两个建成区的旧改建设和临空区、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商业航天基地等产业园区,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试点。打造包含“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资源循环、低碳能源、智慧运营”等要求于一体的高品质园区。打造智慧工厂、绿色工厂、零碳园区等标杆园区项目,推动大兴区生物医药、食品制造、装备制造等园区经济发展。
三、推动建筑能耗数字化管理
在国家“双碳”战略及城市数字化背景下,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能耗管理应用的深度融合,率先开展建筑能耗管理数字化工作,“摸清碳家底”,推动碳管理体系建设。一是落实《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促进“双碳”绿色创新与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联动发展。引入专业智库、行业龙头,研发数字化管理平台,抢占双碳数字化产业高地。二是率先建立区级双碳管理团队。围绕能源消费端碳排放占比较大的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建立碳排放数据统计、碳资产管理、节能降碳效果评估系统,随时关注能源消耗情况。三是以建筑能效标识数据支撑,帮助金融机构量化金融风险评估,使其清楚了解每栋建筑的能耗等级现状和提升潜力,将能效贷款风控做得更加稳妥到位。
四、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加大低耗能、能源自给和太阳能的利用程度,在公共建筑和照明路灯、公园基础设施中加大普及力度,建设智慧绿色公园、智慧运动场馆,积极推进改进城市的公共交通、垃圾管理、车用充电桩和公共休闲设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通过环境日、低碳日、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设低碳科普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绿色低碳业务培训。
五、推进京津冀等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加快推动区域能源低碳转型。深化与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作,大力推动绿电进京输送通道和调峰储能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和“绿氢”资源利用。加大城区绿化和环境整治力度,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办理报告
徐建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发展打造宜居宜业新大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我委根据提案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市区两级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统筹,加大推进力度,为我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相关工作完成情况
(一)建筑领域低碳绿色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落实好《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我区编制了《北京市大兴区建筑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建筑绿色发展工作职责。公建绿色化改造方面,到2025年,力争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13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方面,到2025年,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28万平方米。重点对通过招拍挂在高品质商品住宅项目、临空经济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重点地区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截至目前,已完成超低能耗项目评审约5.1万平方米。城镇太阳能光伏、农村太阳能光伏、热泵供暖方面,到2025年,实施城镇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2万千瓦,农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5万千瓦,新增热泵供暖应用500万平方米。目前,实施城镇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4.14万千瓦,农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1.06万千瓦,新增热泵供暖应用7.27万平方米。
(二)产业园区发展更加绿色低碳
生物医药基地,启动《生物医药基地标准地工作管理办法》相关研究,在规划前期阶段与企业沟通,争取在宿舍、办公等独栋配套建筑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的可行性。同时计划将超低能耗建筑指标等绿色低碳相关指标分解落实在规划条件中,作为规划设计要求下发给企业;大兴经开区,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搭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数字虚拟制片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百亿;氢能示范区,国电投生产基地、美锦氢能总部一期、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相继开工,首笔氢能交通领域碳交易落地。中氢新能甲醇制氢装备产线、玉柴兴顺达发动机生产线完工运行,璞兴、嘉清、华清璞创等电堆产线落地;商业航天基地,商业航天基地控规获批,起步区一期约219亩工业用地具备上市条件,全市首个商业航天领域飞地加速器正式挂牌,中宗星通等6个项目落地。安定循环经济园建成投用,年发电量(kw)4亿度,厂区自用电约为0.8亿度,可上网电量约为3.2亿度。
(三)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普及
优化绿色交通,实行《大兴区政府购买境内公交服务实施办法》,44座公交场站投入使用,新建提升候车亭1223个,运行境内公交线路73条,镇域通客车率100%,实现全境公交“村村通”。境内2家公交企业运营新能源车辆1325辆,实现100%覆盖;打造绿色校区,全区101所中小学校参与绿色校园创建,开展自查自评,已实现100%全覆盖;铸就绿色机关,年内区政府、桐城、清城办公区完成能源审计,节约型机关创建率为92%,累计完成54辆新能源车辆替换,公务车辆新能源比例达到22%。组织全区各属地及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设置“线上”+“线下”四大绿色主题活动,包括区发改委、区教委、区科协联合举办2024年大兴区小学生绿色低碳生活创意作品大赛;开展2024年大兴区节能宣传周线上问答互动;面向辖区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园区”节能宣讲活动;组织开展全区属地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专题培训会,达到预期宣传效果。
(四)区域能源绿色低碳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大兴区积极应对新的时代要求,扎实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充分结合大兴区可再生资源禀赋条件与城市发展特点及需求,稳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乡镇、农村等场景下的嵌入式应用,积极推动氢能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进太阳能开发,持续深化地热规模化应用。截至目前,我区分布式光伏用户共计1989户,总装机规模11.3万千瓦,约占全市总规模10%,排全市第二,2024年上半年新增备案光伏项目14个,新增投资超过5000万元,新增装机量11784千瓦时。全区地源热泵项目累计备案供热面积453万平方米;推进首医大大兴校区项目能源综合利用项目立项,新增地源热泵供热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南宫生物质焚烧发电项目及安定循环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稳定运行,合计年发电量(kw)5.5亿度,年并网4.42亿度,节约我区11.95万吨标煤。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持续探索低碳智慧产业园区建设
立足本地区产业项目布局,重点结合国际氢能产业园、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生物医药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大兴西片区等产业组团的新建地块或区块,谋划一批园区型新能源耦合供热系统项目。充分挖掘本地再生水余热利用资源潜力,围绕永新河第二再生水厂、西红门第二再生水厂等新建及原有再生水/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应用项目谋划。
(二)扩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场景
持续围绕新建学校、医院以及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项目,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谋划,打造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充分利用安定循环经济园、南宫垃圾焚烧发电设施余热潜力,挖掘垃圾焚烧发电余热供热应用场景与路径,推动安定垃圾焚烧发电余热向安定镇周边居民用户供暖。合理配置蓄能等负荷调节设施,创新多元化场景应用。大力发展热源侧及热用户侧调节能力提升,大力推进光伏、地源热泵、再生水余热及中深层地热等新能源应用项目中配套应用。
(三)加强分布式光伏的嵌入式应用
围绕城市公共空间、城乡环境改善、市政公用设施等重点领域进行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谋划,以充分利用设施闲置空间、鼓励采用高效组件和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动光伏发电与城市运行设施融合设计,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光储充、光储直柔等光伏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
(四)全力推广氢能技术示范应用
以绿电氢能制取为重要方向,将垃圾气化及污水污泥等生物质制氢作为谋划技术领域,搭建多领域氢能示范应用场景,积极推动绿色氢制取、垃圾气化制氢项目示范,支持氢源制取技术创新和试点应用。注重氢能在交通、发电、工业、储能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示范应用。
北京市大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