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2023年垃圾分类考评位居全市第一,顺利完成全国卫生城市国家验收。相应的,我区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但由于北京市终端处置体系不健全、处理能力不足,这些分类成果最终进入垃圾焚烧厂焚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的目的就是要把废弃物循环利用起来,把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与人类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我们应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探索城乡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循环利用解决之策。建议以点带面,首先建设生态循环试点镇(街),具体如下:
1、选择一个镇(街)开展生态循环试点工作
生态循环试点镇(街)就是将镇域城乡居民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尾菜、农林秸秆、食品厂下脚料、市政污泥等城乡固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生态循环技术手段实现物质的再生利用,达到污染近零排放和碳减排的城市管理效果。
生态循环试点镇的具体做法包括整合现有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系和有关社会资源,建设一套集垃圾分类、城乡固废收运处置和再生物资市场开发、生态增值收益再分配为一体的社会经营体系。
我区南部五镇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和生态承载空间,可选择其中一个镇开展试点工作,着力打造京南生态循环产业特色品牌。
2、在试点镇规划和建设生态循环产业园
建议在试点镇规划和建设一座集中处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农林秸秆、果蔬尾菜、食品加工下脚料、过期食品、海关罚没食品等有机废弃物的生态循环产业园。生态循环产业园生产的再生物资有:有机肥、氨基酸液肥、昆虫蛋白宠物粮、食用菌、可食用昆虫蛋白、生态果蔬及肉蛋奶、生物质颗粒燃料、生态绿植等。生态循环产业园相关产品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城乡居民和乡村企业生产生活所需。
生态循环产业园是构建城乡生物质大循环、维护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平衡不可或缺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循环试点镇的必然选择。
产业园通过规模经营并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解决可回收垃圾和城乡生物质垃圾回收处理的经济性难题,从而为垃圾分类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并向城乡居民反哺质优价廉的再生产品。
3、构建生态循环试点镇运营维护体系
建议由试点镇政府主导,构建第三方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循环试点镇运营维护体系。第三方运营服务体系主要任务是引导企业和居民参与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分类和精准投放,并进行收集和运输,确保试点镇生态循环产业园的原料供给。同时,运营服务体系还要将园区产生的再生产品以较高的性价比和快捷的服务反哺于城乡居民和各类需求企业,为生态循环试点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通过生态循环试点镇的规划和建设,可以稳妥有序的推进大兴区各镇街的生态化发展,形成宜居宜业、配套完善、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样板。
建议由区政府协调一个镇开展生态循环试点工作。
办理报告
蔡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规划建设生态循环试点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自收到意见建议后,我镇高度重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岩及时与该政协委员进行联系并邀请蔡红委员到镇里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了解相关情况。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岩,经济发展办公室(项目)负责人陈声,北京国盛佳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洋;经济发展办公室(项目)副科长宋青青与蔡红委员共同研讨该意见建议,并对安定镇当前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安定镇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牢固聚焦“古桑休闲旅游、航空航天配套服务小城镇”镇域定位,围绕商业航天、循环经济、东北两园盘活、集建地入市、异地迁建、市政基础完善、中心村拆迁等7个方面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踏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安定镇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一头连着生态保护,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定镇始终将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安定垃圾填埋场于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消纳东、西城部分及大兴区全部的生活垃圾,并于2020年满库封场。
加快低碳园区建设。为彻底改善传统垃圾填埋方式局限性、后端设施处理能力不足、破解“邻避”困境等问题,安定镇把垃圾变“废”为“宝”,依托现状垃圾填埋场加强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投资约44亿元建成用地规模约30.97公顷,建筑规模约14.7万平方米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5100吨/天)、医疗废物处理厂(80吨/天)、炉渣处理厂(1200吨/天)、渗沥液处理站(2000 吨/天)、残渣飞灰填埋场等,目前已实现点火运行。
探索节能减碳创新。二期用地规模约47.19公顷,建设规模约4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生物质综合处理中心等,目前正在协同邻近东工业区低效闲置土地推进土地整理工作,预计年底前达到供地条件,目前已对接公交解体、再生资源绿色分拣、建筑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处理等4个项目,预计3年建成投产,通过不断延伸固废处置产业链,推进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能量循环及环境保护,形成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模式,打造一个相互联系的循环经济园区。
创新园区运营模式。探索镇属国企北京国盛佳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盛佳安”)与拟落地项目合作的经营模式,通过“项目单位投资+国盛佳安参与分红”的方式建立平台公司,制定驻园企业统一管理办法,加强对园区的管理运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垃圾处理是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保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环境。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群众的期待、与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产业发展链短。当前已建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主要是以垃圾焚烧发电、残渣飞灰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但是在餐厨厨余处理、污泥处理、建筑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生物质处理等工作方面还不够完善。
精尖企业短缺。现有的循环经济企业配套科研水平不高,研发力量相对薄弱,节能环保教育展示科普基地尚未建设。缺乏再生资源分拣、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子电器等新型废旧产品回收、汽车拆解等高精尖企业。
三、发展思路和举措
如何打造出“回收—分拣—加工—产品”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真正将“邻避”变“邻利”,对于安定镇循环经济产业来说,接下来,还需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生态保护优先,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努力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蔡红委员的提议也拓宽了我镇发展循环经济的视野,在现有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布局中除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污泥处置以外,还应在发展备用地中加强“农业秸秆、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将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资源。
加强餐厨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将有机废弃物作为腐生性昆虫的美味口粮,借助“虫专家”实现厨余垃圾的消耗,与此同时,靠吃垃圾长大的昆虫可以加工为动物饲料喂养鸡鸭鱼等,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虫粪、虫蜕等还可以作为有机肥回归农田,以此方法解决餐厨垃圾末端处置难题,填补当前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在餐厨厨余垃圾处理方面的空白。
加强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农林废弃物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方式再利用,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在促进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加强农林废弃物的破碎、粉碎、烘干、成型、发酵、挤压等多种生产工艺处理,加工成高密度、大比重的颗粒燃料作为清洁能源供暖,或加工成颗粒饲料用作牲畜饲料,形成生物质能源的可再生利用。
接下来,安定镇还将立足镇域发展优势,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原则,大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同时,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应用,推进循环产业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定特色的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