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一、工作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强、服务内涵不够等短板弱项,通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作为区政协委员,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经济监督”定位,通过对天宫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清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的走访调研,结合审计工作职能,以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为目标,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目的,针对调研走访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实地走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安排了上级医院专家出诊,出诊形式多以不定期的义诊活动开展,虽然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进社区,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出诊的三甲医院专家出诊人次较少。目前已经建立的医联体模式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医疗资源软实力的牵头医院专家,其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开展诊疗活动的积极性仍需提高,应深化完善专家到基层出诊机制,加大出诊率。
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外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占11%、40-59岁占25%、60岁以上占64%。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中青年患者比例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是,目前群众中的普遍印象是社区医院的功能就是给老年人开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将自身在预约转诊、中医理疗和康复等方面较三甲医院具有更便捷性的服务优势,在社区中广泛宣传,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医,达到提高自身的卫生服务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基层专业医务人员紧缺。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根据户籍人口配置,但实际服务人口是常住人口,且常住人口往往远多于户籍人口,这一情况在我区北部镇街尤为突出。另外,购进新设备、开办特色诊疗服务,均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医务人员,外聘专业人员又面临资金压力和人才外流的困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利用远程医疗等手段提高诊疗效率,增加知名专家定期到基层教学诊疗,才能缓解专业人员紧缺的现状。
三、意见建议
1.优化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设备设施的投入,重点解决人才缺口问题,保证其充分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在充分分析社区居民卫生需求的前提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带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医联体资源优势,做深做实基层预约转诊服务,达到既服务群众,又促进医疗水平提升的目的。
2.加大对外宣传,发挥社会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充分利用医联体牵头医院、街道、社区资源,借助现场宣传、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推介多种宣传方式,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广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特色卫生服务,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效益,从而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3.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平台,提升基层专业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平台,发挥医联体优势,通过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联网诊疗、智能诊断等技术手段,打通上下级医院的医疗信息化通道,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结合医联体牵头医院临床带教、人员进修、科研协作等共建机制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办理报告
王悦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的相关建议”已获悉。区卫生健康委领导高度重视,现就您提案中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大兴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0家,实现全区每个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规划要求,其中黄村、西红门、旧宫、天宫院四个镇街内设立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科学合理规划,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023年,区卫健、编办、财政等8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大兴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由市区两级财政资金保障,对全区27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改造,为18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X线诊断、心电图、彩超等设备共计1662台。2024年底,大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平均面积为6694.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用设备总数1.3万台,其中百万级以上设备92台;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CT机24台,其中16排及以上螺旋CT机15台,口腔CT机9台。
二是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用。大兴区建立5+1+N+X的医联体合作框架,覆盖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心医院围绕高血压、康复、精神等基层需求大、基础相对薄弱的专业,以组建专科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新区级家庭医生全-专团队工作模式,由区内5家医联体核心医院与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54支家庭医生全-专团队,实现基层服务能力与居民感受双提升,核心医院累计派出专科骨干489人次,其中高级职称313人次,诊疗7068人次,带教医务人员3199人次,为居民提供服务1.99万人次。启动首批精准帮扶工作,以4家区内三级医院根据3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需求,建立点对点、手拉手的精准帮扶,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三级医院累计帮扶189天,诊疗1964人次,带教、培训医务人员799人次,通过讲座、义诊等形式受益群众993人次。积极开展专病特色科室建设工作,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三级及专科医疗机构,已建成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29个专病特色科室。
三是做深做实基层预约转诊服务。区卫生健康委制定《关于做好首诊和转诊服务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通知》,积极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模式。依托市级基层卫生预约转诊服务平台,将二、三级医疗机构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放,通过畅通家庭医生预约转诊,使签约患者享受到更便捷的诊疗服务,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2024年共有677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开通基层转诊管理平台账号,账号使用率为100%。区卫生健康委建立通报机制,督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实基层预约转诊服务。2024年底,共提供基层预约转诊服务5259人次。
三、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能
一是落实民主监督机制。区政协财政重点专项资金民主监督小组对2024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资金进行民主监督,区卫生健康委结合民主监督报告的意见建议,进行问题梳理,制定有效改进措施。二是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依托“健康大兴”公众号平台,发布微信1000余篇,阅读量50余万,发布微博1300余条,阅读量60余万,推出了《职业病防治》《网红保健操》《中医话睡眠》等38部“兴医说医”优秀短视频作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家庭医生工作群、健康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药品需求登记、基层预约转诊等基层医疗卫生政策,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智慧村卫生室”创新模式多次被前线等媒体报道。
四、发挥信息化及医联体优势,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一是建立区域人口健康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区域基层医疗业务系统,打通门诊、公共卫生、签约服务数据通路。通过区域远程心电会诊平台和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实现“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远程会诊服务已超过14万人次。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落实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保障医疗质量安全、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二是探索推动基层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北京同仁医院对采育、榆垡、礼贤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巡诊及“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工作,组织42场线上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累计参培2861人次;线上诊疗89人次,专家线下带教32人次,线下诊疗343人次。三是推进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积极向市、区级医院送出业务骨干百余人,开展基层社区医生临床研修工作,送出医防融合交叉培训12人、区级医院学科骨干8人。依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和大兴区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与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全区基层全科医师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工作,对近700名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线上培训,同时分别选取22个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深度培养,建立可持续、高质量的人员培养机制。
下一步区卫生健康委坚持基层为重点的发展导向,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通过持续开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扩大社区卫生宣传广度和深度、强化数字化赋能基层等举措,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大兴区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