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一、现状:
我区按照《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外实践活动,如区社区学院与资源单位六合庄林场合作,开展了“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大兴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发,对融合区域资源推动课外实践课程质量的提升进行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外实践课程的落地。
二、不足:
仍然存在影响义务教育阶段课外实践课程质量的障碍因素:
1.课程缺乏全区统筹。很多校外实践课程往往是零散开展,没有与校内义务教育阶段整体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各实践活动之间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培养链条,无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综合素养。
2.课程同质化明显。实践内容多集中在常见的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形式较为单一,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选择的实践项目常常大同小异,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独特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3.本土化实践资源挖掘整合不足。学校端掌握的课外实践资源有限,而我区乡村振兴领域、生态发展等领域的相关资源单位实践资源相对丰富,两者结合、融合不足,缺少桥梁纽带将资源单位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资源融入到学校课外实践课程和课外“行中”课程中。
三、建议:
1.进一步丰富课外实践合作资源单位目录,优化课外实践资源目录。在现有课外实践资源目录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区内资源单位对校外实践课程内容的资源清单和资源单位对于融入课外实践课程推动本土化资源应用的需求。
2.组织不同年级优秀师资针对已形成的丰富校外实践本土化资源目录和素材,开展针对性的课外实践课程课题研究与设计,力争形成可落地、易落地的,以本土化实践资源为教学素材的课外实践课程成果。
3.评选优秀的本地化资源课外实践课程成果,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办理报告
吴鹏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充分调动资源单位优势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课外实践课程质量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提案内容经大兴区教委中教科、小教科、大兴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等部门研究分析,现针对您提出的几项建议进行回复如下,希望对您的关注和关心得到了充分表达。
一、关于现状中所举事例解释
“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大兴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开发项目成果,是大兴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办公室(下称大课堂办)、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大兴区项目参与校等与六合庄林场共同合作所形成的阶段性成果。
二、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外实践课程质量保障
大兴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社会大课堂实践、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服务进校园、学校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并相应地开设了涵盖各学段的十几类社会实践课程,丰富了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在内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在课程服务方面,您在提案中提到了几个问题:一是课程缺乏全区统筹;二是课程同质化明显;三是本土化时间资源挖掘整合不足。并给出3条建议:一是进一步丰富、优化课外实践合作资源单位目录;二是组织师资设计以本土化时间资源为教学素材的课外实践课程成果;三是评选优秀本地化资源课外实践课程成果,进行广泛应用。对这些问题和建议的提出,社会大课堂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给出如下答复:
1.严格申请流程。区域内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必须提供不同学段特色课程服务,但的确存在有些课程同质化情况,对此大课堂办通过推介会、课程评审等方式督促相关资源单位予以改进,同时在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申报流程方面加强审批管理,确保包括实践课程在内的服务质量。
2.鼓励校、社共同研发。鼓励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与相关资源单位或机构共同开发高品质特色课程,有效将学校师资优势与资源单位的课程资源优势相结合,定制出符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化课程。
3.发挥导向职能。发挥市、区大课堂办每年开展的优秀课程评选活动的导向、激励与宣传职能,并形成固化成果发放。加强已有课程成果应用推广工作。
4.延续已有审批模式。大课堂办已有的劳动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等审批模式需要辐射到更多类别,对已有主题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定期复查,确保主体性特色化课程服务学校社会实践教育需求。
5.加强与各委办局、相关单位的横向合作。提高区域内社会实践课程品质、让学生了解大兴资源、认识大兴发展、讲好大兴故事等工作,需要加强横向沟通,这方面大课堂办已经走过多年尝试,且有必要将这一合作模式继续深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