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案
近一年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中国政府为便利外国人出入境、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而实施的一项政策。该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家公民在指定的口岸入境或出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免办签证,停留时间最长为144小时)在便利国际交往、促进地区发展、提升经贸合作等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为文旅产业的复兴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大兴区作为首都的南大门,区域的特色地位尤为显著,我们应该利用好此项政策为本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应为大兴区的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新的机遇。该政策允许特定国家的旅客在中国的指定城市过境时,无需申请签证即可停留144小时,这极大地便利了外国游客的来华旅游,提供给首都南部区域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停留的基础。随着外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大兴区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文旅产业可得到更多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不仅为文化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质量的提升。
一、政策效应深度剖析
1、投资与关注引流:据了解,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本区各相关领域也积极把握政策,发挥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和商务人士,提升了区域国际知名度。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适用过境免签人数同比上升4倍。这一趋势有望引导更多资本关注并投入区域特色领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品提质增效。
2、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客流的增加为本区搭建了与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的宝贵平台。通过与国际农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大兴区可布局引进先进的种苗培育技术,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拓宽农产品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消费市场新蓝海:旅游业的生机可促进内需的发展,推动本身及相关产业消费的动能,带动产业收入水平的提升,活跃的市场需求更会推进高品质农产品的产销日益增长。大兴区以其优质的西瓜、种苗和林果产品,满足了市场对高端、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大兴区农业与文旅产业现状分析
大兴区在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资源丰富
大兴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农业大区,拥有独特的地理、土壤与气候条件,通过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资源,大兴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高端农业融合,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普教育、青少年拓展等“农文旅”产业。孕育了著名的西瓜、种苗和林果产业。特别是西瓜产业,已成为大兴区的标志性土特产,享誉京郊乃至全国。
1、西瓜产业:大兴西瓜是大兴区的标志性土特产。大兴区独特的地理、土壤与气候条件,为西瓜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大兴西瓜成为京郊乃至全国知名的西瓜品牌,成为大兴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2、种苗产业:大兴区是首都最大的平原区和农业大区,拥有28.6万亩耕地和50万亩林地,是著名的“中国西瓜之乡”和“首都南菜园”。近年来,大兴区大力发展种苗经济,种苗产业逐步成为大兴乡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2022年,大兴区集约化育苗量达到近1.3亿株,产值达到4000万元,西甜瓜和蔬菜种苗产量在全市占比达到31.9%。
3、林果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兴区孕育了众多名特优林果品种。通过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大兴区正积极推动林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首都的乡村振兴与绿色富民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旅特色鲜明
大兴区不仅农业资源丰富,其文化旅游特色同样令人流连忘返。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遗址,到风景秀丽的生态保护区;从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活动,到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大兴区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选择。近些年也尝试将农业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了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
1、历史文化底蕴:大兴区自唐朝建城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朝代更迭,至今仍然保留着诸多历史遗址及博物馆。众多古迹、遗址等是游客观赏与探究历史变迁的好去处。
2、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兴区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与农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创意节庆活动、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亲子露营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
3、红色文化旅游:红星集体农庄、王场村地道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更见证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游客在此可接受红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4、新国门文旅品牌:借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大兴区成功打造“走进新国门·发现新世界”文旅品牌。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带动南中轴路文化带及机场周边文旅资源的协同发展,提升了大兴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与消费力。
尽管大兴区在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区域文化缺乏实物承载,实体文物有效利用不够。这导致游客在体验农业与文旅产业时,难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影响了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其次,文化发展规模质量不高,文旅融合不够。大兴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与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地位尚不相符,文旅融合度不高,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彰显不够充分。最后,缺乏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导致大兴区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三、策略建议与展望
面对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兴区应充分把握这一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大兴区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区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
2、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升大兴区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大兴区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加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3、强化产业融合: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挖掘农业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结合大兴区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如建设农业观光园、生态农庄、农产品采摘体验区等。让优质农产品搭上旅游业发展快车 “旅游+农业”农产品进景区。让实惠真正落到农民身上,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变身旅游“伴手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与文旅产业的双赢发展。
4、提升农业品质:借助政策带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利用国际游客与商务人士的流动优势,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大兴区能够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商务人士的到访,他们不仅带来了对高品质农产品的直接需求,更为大兴区农业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国际市场的反馈也为大兴区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导向,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
5、拓宽销售渠道:利用国际游客与商务人士的流动优势,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将大兴区的特色农产品推向世界舞台。这不仅为本地旅游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了国际化的展示平台。同时,商务人士的到访也为农业产品打开了新的商业合作机会,促进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6、优化发展环境:该政策如同催化剂,充分激发了市场内在的活力与创新潜能,助推农业与文旅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提升住宿餐饮条件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同时,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管体系与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7、挖掘文化内涵:将大兴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通过活化利用文化遗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加强对区域内知名古镇等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复,以举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推广大兴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大兴区自然生态资源,设计融合文化、生态、休闲的多元化旅游线路,如“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探秘游”等。
8、加强政府支持与保障:强化政府支撑与保障体系,构筑旅游与农业企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后盾。政府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精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旅游企业与农业企业的茁壮成长铺设宽广道路。建议适当推行税收优惠措施,减轻企业税负,让其轻装上阵,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建议深化土地使用政策的优化调整,打造更为优越的土地利用环境,确保旅游与农业项目能够以更为亲民的成本、更为高效的节奏落地生根,稳固扎根,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如磐石的基石;为进一步赋能企业成长,建议在政府的有力指导下,由公益慈善组织倡议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精准聚焦项目开发与建设的核心节点,以资金为杠杆,撬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建议深化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共同探索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总体来讲,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为大兴区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构成了推动地区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我们应紧抓这一历史性机遇,持续放大农业、文旅业的吸引力,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益的多赢共生格局。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的精准实施,奋力将本区打造成为享誉国际的文化旅游胜地与农业观光体验乐园。这不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更将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华文明魅力的璀璨窗口,为促进区域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办理报告
肖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促进大兴区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主题推介,扩大品牌声量。
突出“微度假 来大兴”主题,唱响“乐享生活 京彩大兴”、“走进新国门 发现兴世界”品牌,开展文旅资源推介系列活动。一是主题文旅推介。2025年大兴区春季文旅资源推介活动,参展企业22家、媒体37家,旅行社、文旅企业136家,采取资源宣传、线路推介、合作洽谈、沉浸体验等形式,展示大兴文旅业态、新场景。二是融合体育资源。文旅企业亮相花马,吸引了景区景点、乡村美食、博物馆藏、休闲观光、酒店民宿、非遗体验、工业旅游等七大类30家企业,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的“体育+文旅”模式,通过赛事宣传推介大兴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三是融合中医药资源,在大兴区“善月”中医药文化节——“药承花香韵 唯善胜春行”中医药市集活动中,以“微度假 来大兴”为主题,通过图文展板,沉浸式体验等形式,集中展示大兴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点及中医药相关旅游资源,10家文旅企业参加推介,发放1000余份大兴网红打卡地图。四是融合商务资源。落实京蒙协作,配合正镶白旗在西红门镇的荟聚购物中心举办“牵手京彩大兴·相约星空草原”文旅品牌推介会,进一步丰富京蒙协作的内容。五是5.19中国旅游日推介。当天,我区10家企业在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北京分会场进行线上、线下推介;在阳光拍拍熊列车主题乐园我区同步开展“5·19”“微度假来大兴”文旅资源宣传、线路推介、旅游手册发放等活动。
二、实施传播矩阵,营造全域热度。
(一)矩阵推广,提升文旅品牌。依托“走进新国门发现兴世界”文旅品牌,结合原创文旅推介短视频制作、京津冀达人共创推广及文旅云游直播等方式宣传推广大兴文旅资源及文旅主题活动。截止目前,一是文旅资源推介。五一期间制作发布5条线路推介短视频及组织5位京津冀地区文旅推荐官推介大兴文旅资源超20处,累计传播量突破500万人次。二是文旅主题活动推广。5月中旬组织超6位抖音百万粉丝达人针对大兴桑葚节、中医药文化节及京蒙文旅推介会进行推广,传播大兴文旅主题活动亮点,提升文旅形象。三是谋划端午假期内容。计划通过制作中英文创意文旅短视频针对大兴超15处文旅资源进行短视频推介,同时组织京津冀地区亲子文旅推荐官推广大兴假期游玩点位及开展微度假文旅云游直播带动文旅团购消费。
(二)多维宣传,营造旅游氛围。深入开展“5.19中国旅游日”预热,针对宣传市级宣传片、一区一品文旅资源、文明旅游的内容,共发布超过20条信息。通过区融媒体中心的这里是大兴、抖音、快手以及文旅大兴公众号、文图两馆公众号视频号、北京野生动物园大屏等各种途径进行全方位传播。
三、文物活化利用,挖掘文化内涵
2022年7月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为大兴文物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全面实施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完成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推进团河行宫遗址保护利用。
团河行宫是清代早期皇家居园理政重要场所,其建筑规模居北京地区行宫之首是研究苑囿文化的重要佐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团河行宫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将助力新大兴新国门文化的整体提升。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