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号教文卫体委员会(马静)-关于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塑造国际大都市文化经济新品牌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6日来源:大兴区政协

分享:
打印

  会议提案

  一、问题分析:

  1.顶层设计不足,文化资源统筹缺乏高站位。一是战略规划缺失,缺乏长远、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导致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二是资源整合不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缺乏高效、统一的机制,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无法形成合力;三是国际视野缺乏,在顶层设计中,缺乏国际大都市的视野和定位,导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经济新品牌。

  2.价值挖掘不深,文化表达方式缺乏创新性。一是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不够,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只停留在表面的保护和展示上,未能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潜力,导致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二是呈现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缺乏与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的结合,这种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虽然能够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但往往难以吸引年轻一代和国际游客的关注和兴趣;三是对新兴文化元素的发展动态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捕捉其潜在价值,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3.品牌效应不强,文旅产业链缺乏提质效能。一是品牌塑造不足,品牌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差异化定位,缺乏国际影响力,这导致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象;二是品牌传播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国际营销手段,许多优秀的文旅资源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导致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文旅产品的创新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意引领,难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业态;三是文旅产业链不完善,协同效应不足,文旅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足,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这影响了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缺乏跨产业合作和创新发展,这限制了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拓展空间。

  二、建议:

  1.讲好历史故事。秦始皇在蓟国地区设置蓟县、即今天的大兴,至今2千余年,后几经易名,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改为大兴县,已历经了868年的岁月。作为曾经的历史名城,大兴有着皇家苑囿,京畿首府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议以古都文化(团河行宫、德寿寺)、南中轴文化、平南红色文化、永定河文化等文化资源为依托,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空间载体。创新文化形式,打造特色场景,推出沉浸式体验互动,提升文化认同感,建设成为展示悠久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2.讲好传承故事。我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及民间收藏展陈等社会文化资源,其中非遗项目50项,但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缺少持续的市场吸引力。建议打造传统文化展示街区,将非遗项目与农耕文化、医养文化、民间收藏展陈相结合,进行集中展示,让消费者充分进行观赏、实操、品鉴、娱乐等体验,强化大兴文化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增强文化认同感,拓展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地方文化浓郁的集聚效应,提高本地区百姓的文化自豪感,走好传承之路,不断推动大兴文旅事业的提质发展。

  3.讲好发展故事。立足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的功能定位,打造符合国际交往需求的文化品牌,发挥大兴连接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让国内、国际更好地认识大兴,对促进国内外合作落地,具有带动作用。比如李可染画院、“共和国红舞鞋”、“丝路金桥”、特色博物馆(泓文博雅、钧天坊古琴、坦博、矞风博雅)等在国内外,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均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可以以此为基础,打造一个集展、演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将国家级、且在行业内具有引导力的委员资源进行充分发挥与利用,通过文化交往互动形成文化带动效应,凝聚更广泛的文化共识,引领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提升大兴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办理报告

  马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塑造国际大都市文化经济新品牌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融合体育资源。文旅企业亮相花马,吸引了景区景点、乡村美食、博物馆藏、休闲观光、酒店民宿、非遗体验、工业旅游等七大类30家企业,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的“体育+文旅”模式,通过赛事宣传推介大兴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二是融合中医药资源,在大兴区“善月”中医药文化节——“药承花香韵 唯善胜春行”中医药市集活动中,以“微度假 来大兴”为主题,通过图文展板,沉浸式体验等形式,集中展示大兴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点及中医药相关旅游资源,10家文旅企业参加推介,发放1000余份大兴网红打卡地图。三是融合商务资源。落实京蒙协作,配合正镶白旗在西红门镇的荟聚购物中心举办“牵手京彩大兴·相约星空草原”文旅品牌推介会,进一步丰富京蒙协作的内容。

  二、以非遗文化为核心,传承传统文化

  一是深化宣传教育。区文物所于团河行宫开展文物保护法规政策宣传,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区图书馆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开展 “非遗保护”专题线上直播讲座,系统解读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感。

  二是强化展示传承。区文化馆 “非遗直播间” 邀请五音大鼓传承人展演经典曲目,传授演唱技法,以艺术魅力展现非遗风采;区融媒体中心联动小记者走进王场村地道遗址,直播讲解平南抗战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三是创新互动体验。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推出 “药匣里的非遗” 手作体验课,开展中药材耳饰、草本手工锤等制作活动,让市民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同仁堂知嘛健康零号店持续推出亲子体验活动,通过投壶、草本香囊 DIY 等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三、打造京南戏剧文化新地标

  大兴区积极引入文化资源,助力建设“繁星·亦花园”剧场,打造演艺新空间试点,持续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体验。“繁星·亦花园”剧场共600㎡,带有300个伸缩座椅的多功能演艺空间,以剧目种类多样化的运营为方向,打造成大兴区文化消费新地标。“繁星·亦花园”剧场开启“星耀大兴百场展演季”,为群众提供丰富的高品质戏剧演出。未来,北京天艺同歌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繁星戏剧村)、北京兴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亦花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还将共同孵化演艺新空间试点剧目,打造大兴区在地文化IP,同时引进多部演艺新空间试点项目,预计将吸引数十万人前来打卡,大力促进园区及周边的文旅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兴区立足于“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积极筹备演艺新空间的试点工作,打造文化新地标,展现“大戏看北京”的大兴区新风尚。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